中国当代文学有无经典这个判断,应该是人们在认真而全面地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基础上得出的,而不是从预设结论中推演出来的。但是,有人在总结中国当代文学时竟然这样设问,如果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真的没有经典、没有大师,中国当代文学“大发展大繁荣”不就是虚假的繁荣,不就是一句空话?中国当代文学留给后人、留给历史的不就是一个可怕的空白?这就是从预设结论出发寻找证据。中国当代文学“大发展大繁荣”是努力的方向,即使中国当代文学“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结论”,也不是先验的,而是在广大文学评论家充分论证和历史长期检验中得出的。正如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所指出的:“结论要从事实的分析中才能得出,正确立场要经过明辨是非的认识过程才能确立。”
当代文学的经典是广大作家刻苦创作出来的,而不是文学评论家吹捧出来的。在文学经典诞生的过程中,既不能忽视文学评论家的作用,也不能任意夸大这种作用。但是,有人却过于夸大这种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认为文学经典是在文学评论家的炒作中产生的。有人认为:“‘经典’的价值不仅不是自动呈现的,而且更是需要不断地被发现,被赋予,被创造,被命名的。一个时代的作品,如果没有被同时代人阅读、研究、评论、选择,那么,这个时代的‘经典’是不会自动‘现身’的。”还说什么中国当代文学不是没有经典和大师,而是文学评论家对经典和大师不敢承认;说什么不少文学评论家受到种种偏见的蒙蔽,不能发现和认识经典与大师;说什么长期以来,文学评论家总是以崇敬的眼光面对中国现代文学,拿着显微镜去寻找中国当代文学的局限。这种对文学批评家的非难是站不住脚的。
文学评论家是在发现和推出伟大作家作品中实现自我的,文学评论家轻视作家作品的这种自否定很难发生。这种论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的对立,而且将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的缺失一概诿过于文学评论家,这是不公正的。
二是认为一个阶级或集团可以炮制文学经典。有人指出:“经典并不是自然地形成的,而是被历史地建构出来的。经典的确立和崩溃的过程,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兴起和死灭。”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被经典化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被知识分子的话语不断建构为经典的。同时,在《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经典化的过程中,也树立了启蒙的神话和知识分子的话语权。的确,文学经典的确立和崩溃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兴起和死灭。文学经典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长河上的路标,是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但是,人类文明史上真正的文学经典是绝不受各种意识形态限制的。至于有人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缺乏经典,是因为文学评论家对同代作家过分的挑剔与苛刻,就更不确切了。在当代中国文学界,有些文学评论家是很不吝啬“大师”这顶桂冠的,不但给一些作家戴上了大师的桂冠,而且将他们的文学作品抬上了经典的行列,甚至认为当代中国“几乎出现了伟大的作品”。
但是,经典就是经典,非经典即使混入了经典的行列,显赫一时,也不可能成为经典,迟早会被遗忘。也就是说,真正的经典客观存在,而不是自封的或他封的。因此,真正的文学经典既不是文学评论家捧出来的,也不是文学评论家所能轻易否定的。在文学史上,很少经典(包括大师)没有经历了严厉批评甚至诋毁。有些文学经典即使存在一些瑕疵,也仍难以掩其伟大。王元化指出:“如果我们要从巴尔扎克作品中寻找形式或表现手法的缺陷,以至事件上的出入和情节上的漏洞,那是并不困难的。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某些段落,更是写得拖沓、累赘、繁冗。但是,能够说巴尔扎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伟大的作家么?能够说他们的作品没有自己的风格和作为伟大作家标志的独创性么?”
文学评论家迫切希望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作品,这种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要求即使存在过分的挑剔与苛刻,也不是为了彻底否定,而是为了有些作家作品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这有助于作家在创作上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如果缺乏真正的文学批评,就会出现鱼目混珠的局面,那些优秀文学作品将会淹没在众声喧哗中发挥不了引领作用。因此,过于夸大文学评论家在文学经典诞生中的作用十分有害,将助长有些作家在炒作上费尽心机的不良习气。
尽管文学评论家不能决定哪些文学作品为经典,但在文学经典诞生的过程中,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文学经典在最广泛的阅读和阐释中发生变化,甚至还会出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最广泛的阅读和阐释中发生成百上千的变化这种现象。但是,这种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而不是无中生有。任何时代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特殊的精神需要,既不可能完全满足于那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于同一时代其他阶级所创造的文学经典,都会对以往文学经典各取所需。那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虽然它们今天仍然能够给人以文学享受,并且在某些方面上可能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但它们在历史的接受过程中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后人的接受绝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恩格斯特别地指出,同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在过去条件下的感受和在当代条件下的感受是有本质区别的。可见,在文学经典中,有些东西已成为过去。但是,真正的文学经典还有着没有成为过去而是属于未来的东西。人类对这种文学经典的接受不是全盘地接受,而是批判地接受。
其次,文学评论家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甄别经典和非经典,而且可以促使人们准确地认识经典,可以帮助作家创作经典。文学评论家应该着力研究经典的内在特质,并在这个基础上把握一些经典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产生的条件,促进一些经典的诞生。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只是指出一些文学作品的不足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发现和挖掘一些遭到遗漏或埋没的优秀文学作品。当代中国文学评论家不要受到各种奖项和名号的限制,而是要积极挖掘一些优秀作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人文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里,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有可能大量涌现,而经典就会在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诞生。
在当代中国,既缺乏长期扶持幼苗的文学评论家,也缺乏拾遗补缺的文学评论家。有些文学评论家尤其是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对一些有地位有势力的作家作品毫不吝惜大师和经典桂冠,而对一些有实力有潜力的作家作品却视而不见,这是既不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人文环境,也不可能发现真正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