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纯文学”、“小众文学”的话语追求,我们旗帜鲜明地主张,文学必须为大众所接受,在大众的承认和欣赏中生长,并以此影响和号召大众,成为人类灵魂的向导。这是我们的文学理想。文既成学,就必须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存在的价值和依据。大众需要文学,文学得以生存,这决定了文学与生俱来的大众特质。唯有坚持大众的文学理想,文学才有生机和出路,才能找回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兴衰在于大众是否接受
大众不接受文学,文学就要消亡。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分工的结果,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运用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形式,提炼、加工社会人群生产生活中的感受和愿望,依赖有意味的语言符号,概括和磨砺大众的物质与思想创造,由此,文学得以成立。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精神活动的丰富和拓进,文学以它深刻、详切地摹写大众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专长,更加充分、本质地描绘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复杂性和规律性的优势,特别是它强烈的角色引导性,使大众从文学中找到自己的心灵、生活和理想,大众接受了文学,文学得以生长和流传。大众对思想情感表达、体认的需要,是文学立足的根本。大众的取舍决定了社会的分工,放弃了大众的利益,任何行当都要失去自己的位置,文学也不例外。
大众不接受文学,文学学科就要消亡。文学传达大众的意志、价值和希望,满足了大众的期待和需要。正是这种期待和需要,奠定了文学作为学科的社会基础,也决定了文学在实践和理论上,必须始终围绕大众的需求展开和延伸,使文学能够从个别体验表达不断上升为共性的审美愉悦,进而在思想和情感上,表达一定民族、阶级和特定人群的价值立场,使文学深刻表现并超越现实。这种展开和延伸,是文学作为学科存在的根本因素,是构成文学本质和价值的确定性基础。大众是文学的学科生命,如果被大众拒绝,“文”难以成“学”,文学家和文学就无法生存,各种文学理想就成为空中楼阁。
大众不接受文学,文学就丧失了意识形态功能。文学始终是一定时期、一定人群情感、立场和价值取向的表达,其意识形态特征毋庸置疑。文学作为审美的方式,其优长之处是化育大众的能力。它以审美为手段把握大众,在无形的社会意识和有形的社会力量中搭建了桥梁。文学被大众接受,才能以强烈的审美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抵达人心,召唤和激发人们对共同价值、共同愿景的体认。文学被大众欢迎,才能风行传世,实现其思想艺术蕴涵广泛、持久的释放,在一定人群中凝聚共识,影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大众远离了文学,文学就失去了传递价值立场的能力,就失去自身的社会功能和责任担当,就无法在上层建筑中据有一席之地,各种文学追求就化为泡影。
文学要尊重大众,尊重生活
当代社会,以新兴媒体为载体的各种新艺术形式不断产生发展,其表现力更加直观、快捷,对文学构成强烈冲击,被一些人认为是文学边缘化的根本原因。但深入分析,要害还是在一种艺术形式能否更深刻表达大众思想情感、能否适应大众的需求。文学疏离大众,放弃大众化的文学理想,掩耳盗铃式地追求“纯粹”、“小众”,最终必然败下阵来。与其惶恐困顿于所谓“文学的终结”、文学理想的危机,徘徊在私人话语、小众情调的樊篱中,不如勇敢地走进日新月异的大众现代生活,争取大众赏识、赢得大众的青睐。只有让理想始终脚踏实地与现实同步,与大众同行,文学才能有自己的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追求大众的接受和欣赏,以大众的文化表达为理想,是文学在不断寻求自身价值过程中形成的自觉,也是历史地、社会地成就文学的内在动因。这种自觉和动因,使文学写作成为充满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的写作,成为迈向人类精神制高点的写作,成为提供改造社会的现实力量的写作。秉持大众理想的文学,才是有价值的、有作为的文学,是我们主张的文学。
那些偏执的“小众文学”话语和“纯文学”主张,舍弃了文学最重要的价值确定性,远离了文学的本质,自毁文学赖以生存、文学理想赖以发展的根基。“小众化”固然可能是优秀文学作品暂时状态,但彻底“私人化”、“小众化”,决不是文学的归宿。“纯文学”的主张,带有抵抗文学创作功利化、庸俗化倾向的色彩,但它刻意制造文学和大众的机械对立和生硬隔离,或许是出于追求高尚和纯粹的动机,结果却走向虚妄。文学有“纯”的一面,但那是指对文学理想的诚挚追求和严肃的创作态度。文学需要深入美的领域,但文学不可能自得其美,必须在与大众的交流互动中提炼美,融进社会风尚和传统去实现美。文学需要形式的探索,需要“先锋”和“实验”,但任何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严肃开掘,本质上都要主动顺应时代和大众,不断丰富表达立场、感染受众的内容,决不能“除了形式,还是形式”。
大众的文学理想,与庸俗文学有根本的分野。时下有些作家一味热衷于快感描写、欲望写作,一心迎合低俗趣味,由此招徕眼球,这是对大众的文学理想的背叛。不为狭隘利益所困、把理想建树在大众的根本需求和事实利益上的文学家,一定会自觉划清同庸俗文学和低级趣味的界限。群众始终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其实践活动蕴涵着崇高和伟大,其精神世界是美的源泉。大众期待的、接受的文学,可以通俗,可以娱乐,但不能放弃对生活清晰透彻的认识、对人间真情的深刻书写、对美的不懈发现。我们只要抱定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执着理想,就一定会被其追求幸福的热望所感染,被其创造生活的能量所震撼,被其丰富鲜活的情怀所融化,我们的文学创作就一定会生动、厚重起来,写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精品力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为文学作品重要的流通渠道和检验机制。市场化不是对文学理想的轻慢,而是为文学走向大众、实现理想开辟了新的途径。市场越是成熟,越是充分体现大众的根本需要和理性选择。随着大众素质和品味的提升,其认知和辨别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空虚、矫情、肤浅、落后、低下的东西,可能会暂时蒙蔽一些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高尚的、严肃的文学一定会更广泛、更深刻地影响、号召大众。
立足现实,放歌时代,服务人民
当今中国,正在热切地呼唤社会主义的、人民大众的文学理想。我们主张的文学理想是立足现实、放歌时代、服务人民,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精神风貌,表达人民群众的文化主张、价值诉求、理想愿景,以为人民群众代言为己任的文学理想,决不赞成那些无视文学本性、放弃文学责任,只在形式的碎片里穿凿、在唯美的幻想中沉迷、在沸腾生活的局外袖手旁观的文学理想。我们推崇的文学理想,是具有强烈现实关怀和崇高理想境界、主动提升大众审美水准、自觉向大众传递先进价值、推动大众改造主客观世界热情的文学理想,绝不赞成那些在物质生活的表层无力爬行、在感观欲望的泥淖中沉沦堕落、在低俗趣味的沟溲中甘之如饴的文学倾向。我们也认为,这样的文学理想需要远离炒作喧哗,耐得寂寞,它意味着文学家得默默开采、潜心投入地艰苦创作。作品价值常常要历经时间的洗礼,但这既非不问世事地闭门造车,也绝非挖空心思地沽名钓誉。
当今中国,人民群众从来没有这样解放思想、激情满怀、意气风发地开创自己的美好生活,开创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主张的文学理想,是融入人民大众对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理想,把人民大众的理想信念和审美追求统一于日臻完美、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唱。这样的文学,因为人民大众的支持而前途光明;这样的创作,因为扎根于伟大的社会实践而源泉不竭、活力迸发;这样的理想,因为主动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而保持刚健有为的进取心和永不停滞的开拓精神。
真正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的文学家,一定会在社会发展进步中不断探索理想的方向,在与时代和大众的激情涤荡中不断打磨,在心灵家园的安顿、审美境界的提升、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淬炼和弘扬、社会先进意识的唤起和凝聚之中,不断实现和升华自己的文学理想。
这种理想始终是为大众而坚守的文学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