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制造”敢为天下先勇度时坚 |
作者:star 文章来源: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更新时间:2010-3-31 9:29:39 |
|
核心提示 2005年,合肥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就此,“工业革命”风起庐州,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豪迈铺陈。 光阴序进至2009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749.2亿元,实现增加值767.5亿元,工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超过4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3%,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动力。 五年! 跨越式崛起的五年!这五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4%;这五年,工业总产值连跨千亿、两千亿两道标杆;这五年,合肥工业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前移了四位;这五年,合肥从工业化的“中前期”大步迈向工业化的“中后期”,为“十二五”实现工业化夯实基础,并为“后工业化时代”奏响序曲!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向着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目标,合肥工业肩挑“立市”重担,步伐铿锵。回溯五年,一曲合肥“工业革命”的雄浑乐章! “立市战略”横空出世 战略是什么? 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 工业立市,就是合肥的战略。立者,支撑也,自2005年起,合肥工业被赋予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任,带动三产,反哺农业,工业铁肩担大义。 合肥是一座三国古城,而其工业,却是从南淝河畔铁匠铺的叮当声中蹒跚起步。合肥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李鸿章,还是包产到户的滥觞地小井庄,抑或是科技领域的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世界第一台VCD,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然而在漫漫的工业探索道路上,合肥没有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一再错过。 2005年8月,对合肥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市委八届九次会议召开了。会上指出,工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工业不强是合肥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合肥不发展工业没有出路,工业不做大做强,同样没有出路——“工业立市”的豪言从会场传出。会后,《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出台。一串春雷,从合肥大地上滚过,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号角吹响了,风景怡然的江淮小邑,更添雄壮的阳刚之气。 自此,合肥工业一反慢条斯理的常态,开始加速,工业投资连出大手笔,工业经济跨越发展。2006年,工业总产值跨过1000亿元大关,提前4年实现“千亿规划”!再用两年时间,合肥工业在2008年又跨新标高,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78.4亿元,突破2000亿元大关!2009年,达2749.2亿元。2010年,3500亿元已尽收眼底。 始终坚持“新型”理念 如今的合肥工业,不是喘着粗气的车床,不是冒着黑烟的烟囱,不是“傻大黑粗”的旧日形象。 立志发展工业,合肥就没打算走低层次累积的道路,而是登高望远,剑指新型工业化。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简而言之,就是发展优质工业项目,而不是“捡到篮里就是菜”,一股脑地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项目照单全收,基于此,合肥工业才能在总量攀升、规模扩大的同时,效益提高,创新增强,写下一串精彩数字,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合肥以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紧紧抓住合肥被批准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一机遇,培育创新型产业,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建立了研发机构,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01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61家、市级31家,工业企业正充分运用合肥的科技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科技产业化,“合肥制造”迈向“合肥创造”,科技双翼,成为合肥工业腾空起飞的巨大动力。 请看,江汽集团车流滚滚,全系列车型列队雄立! 请看,合肥家电产业集群式崛起,合肥已成为中国家电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城市。 请看,合肥历史上首个投资超百亿的工业项目——京东方,平地惊雷,选择合肥横空出世,合肥一跃成为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请看,熔安动力低速船用柴油机走下生产线,为合肥装备制造业夯实了基础。 请看,伊利、蒙牛、娃哈哈纷至沓来,加上合肥原有的炒货大军,合肥食品加工业群星闪耀…… 要做,就做大做强,做行业的翘楚,做产业的龙头! 如今的合肥,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加工制造业城市,现有34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八大重点产业,钢筋铁骨,充满智慧! “双手使劲”更有力 在合肥,几乎看不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2008年底,到合肥参观工业的客商多次发出这样的感慨。 是什么力量,让合肥如此平稳地穿越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双手使劲!”苏州、常州、济南等“工业先行者”到合肥学习、取经,最后如此总结。 双手使劲,更加有力。为了促进工业发展,合肥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成就了中国工业版图上的“合肥现象”。 这左手便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合肥发展工业,尊重并遵循市场的规律,不是站在合肥看工业,而是站到高空之中,从全球的角度看工业,进而敏锐地捕捉到海外及中国东部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大好契机,从而打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组合拳,让资源按市场的选择,转移到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 那右手就是政府的“有形之手”。2006年,合肥推出促进工业发展的“一号文件”,一举砍掉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为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奠定基础,并把2006年定为“加快工业发展年”,把全市干群的视线、力量向工业集中;2007年,合肥力推工业项目的引进、建设、投产,并把2007年定为“工业项目推进年”;2008年,为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难题,推出“67号文件”;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合肥出台“43号文件”,鼓励和引导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开拓市场、增产增销,用不到6亿元的资金撬动了全市700多亿元的产值增长! 这“有形之手”为工业拓宽发展之路。每月一次的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沿指挥部”;“大招商”一波胜一波,数千名招商队员奔赴全国各地;为了让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合肥打造“大环境”,削减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推行效能革命,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合肥“大建设”向工业园区延伸;为了让企业安度金融危机,合肥派出驻企服务小分队,为企业解决市场、要素等问题,与企业共度时艰,抱团取暖! “工业城”昂然崛起 “发展不足是主要矛盾”; “按部就班加快不了发展、慢条斯理实现不了跨越”; “无功也是过、慢也是过”…… 如今,500多万合肥人酿成共识,7000多平方公里庐州大地上足音跫然。 在合肥,“工”,是一个象形字。钢筋铁骨,上擎天,下拄地,担“立市”重任,带动第三产业,反哺第一产业,成为三产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 更重要的是,工业文明的魅力,正在改变着合肥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 工业,是合肥近年来发展最强劲、最抢眼的一股力量,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大厂、名企汇集于斯,科技创新、行业革命在此萌发,工业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合肥工业发展了,响亮的品牌多了,合肥人有发自内心的自豪。随着工业发展,大批农民进入工厂,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和教育,整个城市的市民素质得到大幅提高。 经济学家如此评价,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合肥正在工业革命的洗礼中奋起斗志,开始一次又一次地跨越。 ·周军·
图1 :
图2 :
图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