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6月开始,安徽合肥大力清理直管公房。截至今年3月23日,合肥市清房办已纠正违规占用直管公房人员1119人,收回资金近5000万元,收回应退公房28套。其中,违规占用、转租公房者几乎都是公职人员。清房办一名工作人员说:“有的公职人员手上包括房改房已经有数十套房子,竟然还捏着一套直管公房!”(《人民日报》3月30日)
直管公房是指由国家各级房地产管理部门直接经营管理的国有房产,上世纪80年代推行住房改革以来,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着部分公房,其间的违规情形也十分普遍。在房价飙涨的大背景下,往往地处城市黄金地段的直管公房背后,牵扯到太多利益关系。一套直管公房,牵动的是政府权力、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随着城市房价的持续升温,一度被遮蔽的“公房违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公房违规”的之所以都是公职人员,首先从分配来看,即使在住房改革前,直管公房都属于比较稀缺的资源。处置、分配的权力往往掌握在机关工作人员、单位领导手中,甚至有关公房有无、地段如何等信息也都秘而不宣。有机会、有能力、有渠道获得一套公房,公职人员的概率显然要比一般群众大得多。
其次,在后来的住房改革过程中,天然接近权力的公职人员也比一般群众更容易优先购得公房。至于在购买出售公房时是不是符合条件,基本上并不会成为其多占、多买公房的障碍。近年来许多城市公职人员违规占有经济适用房的新闻不断,可见公职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谋取资源并不稀奇。
实际上,探究一套套公房流入公职人员手中的路径,也可清晰见出一些政府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脉络。合肥市直管公房流失的原因,一是出售公房时操作程序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导致多买多占公房甚至私下买卖租住直管公房;再就是一些单位改制后或拆迁时,公房流入个人名下居住。公房之所以成为公职人员罪孽的渊薮,根源还在于权力运行的不规范、不公开,率先践踏政府公信力的正是各级公职人员。
这些年来,不是说各地没有进行过清房的努力,只不过在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权力网中,每一次清理的努力都被化为无形。以合肥市而言,该市市委书记曾强硬表态:没有特权单位,也没有特权阶层;不论大小多少,不管涉及哪一级部门,不管事关什么“背景”的人,都要敢于碰硬、严格执法。可就是在这样的强力推动下,历时半年也不过清理出28套公房。其他城市的情形当可想见。可以说,清房难题首先是清理特权的难题,而清理特权首先是规范政府权力运行的难题。
此外,政府对于清理出来的公房的处置也颇引人关注。上面的报道称,合肥市一位年近八旬、生活困难的退休老职工有幸成为收回公房的受益者,但愿这不是孤例。这些直管公房在重新分配时是不是能真正惠泽困难群体,其影响绝不比清理公职人员违规占房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