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退休就意味着休息,这应该是一生最安逸的时光。但是,在合肥有一位老人,他不仅退休之后没有享受清闲的晚年生活,反而变得比退休之前更忙了。他,就是王殿明。
如果不是介绍,你很难把眼前这位戴着老花镜憨笑着的老人与一系列响当当的名号联系在一起:长江漂流第一人,第一个论证并发表《长江双源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电影家协会会员、收藏家协会会员……可是王殿明对这些似乎并不为意,他笑着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快乐的退休老人,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65岁的王殿明现在深居简出,外人很难在公共场合看到他的身影,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电影剧本,近年来,已经创作了十几部影视剧文学剧本,并自筹资金将其中的多部搬上银幕、荧屏。目前,他正投身于《永远的黄玫瑰》和《凤还巢》两部电影的筹拍工作,“如果可能的话,这两部片子我要冲击奥斯卡!”
一直是个不安分的人
王殿明兄弟姐妹七人,他是老大。按理说,应该给弟弟妹妹们做个榜样,可是,从小调皮捣蛋的他可没少让大人们操心,只能棍棒教育。其他6个孩子挨的打还没有他一半多,但还是没能改变他的冒险精神。“我一辈子都不安分,尽干别人眼里稀奇古怪的事。我要干的事别人没办法阻拦。”王殿明的眼睛亮了,他又想起了1986年的自己,是怎样抱着必死的决心冲进了金沙江。
的确,在王殿明的生命中,独身漂流长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忽略的一笔。王殿明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天文大地系,那时已在安徽省委办公厅从事秘书工作,谁也没有想到,他竟会“一时冲动”,去做一次以生命为赌注的探险。
在那个时候,任何一次思潮都会让爱国的热情汹涌澎湃。1984年,一个美国探险家向国家体委提出要漂流长江,国内的探险家们坐不住了,为了争夺“长江第一漂”,四川探险家尧茂书第一个站了出来,却不幸遇难,之后,美国漂流队、中国漂流队浩浩荡荡几百人中又先后牺牲了11人。在其他人遇险纷纷退出的时候,当时35岁的王殿明却立下遗嘱,丢下2岁的儿子,带着相机、笔记本、一只橡皮筏子,头也不回地扎进了长江中。“整个金沙江都在跳荡着、翻滚着,巨浪不断地把小船高高抛起,又重重摔下……”王殿明把与死神搏斗的经历都写进了日记,而这样的惊心动魄,在159天的漂流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王殿明爱说“行万里路,看万卷书”,读万卷书尚有距离,但长江、黄河的漂流,他完成了行万里路的目标。也许是所学专业的关系,年轻时他总是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这对于从小就崇尚探险的他来说,倒也再合适不过了。
拍了三部电影三部都获奖
漂流回来以后,王殿明深深感到生命的可贵,他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要做有意义的事。王殿明不上网、不看电视,更没有时间打牌,一有时间就待在工作室里。从曾经的测绘专家、机关干部、杂志主编到企业家、收藏家,王殿明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这个身份:编剧、影视制作人。
“2010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来中国宣传慈善,说中国人没有慈善心。我们中国的希望工程让失学儿童重新回到校园,这难道不是慈善吗?”如同当年漂流长江一样,王殿明心里又燃烧起爱国的热情,这一次,他选择了电影。
2010年以来,王殿明创作了近20部影视剧本,自己编剧、邀请导演、搭建剧组,拍摄了三部影片:反映希望工程的励志电影《清溪河》;看了《合肥晚报》的报道,根据合肥市新站区陈塘村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乳娘情》;反映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善的爱情电影《合欢树》;分获2010、2011、2012年度金鸡百花电影节年度最佳国产新片奖,这对于王殿明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安慰。王殿明作品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注重公益性,不依赖商业元素,远离低俗“娱乐”。这些小众题材的艺术电影,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王殿明心里也明白:“这三部影片都是公益片,当初就没准备挣钱,力争保本就不错了。”知道注定要赔钱,王殿明却无怨无悔,拍摄一些正能量的影片,这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社会责任感。
欲卖收藏筹拍新片冲击奥斯卡
三部电影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合欢树》10月22日全国首映之后,10月25、26日,11月1日又即将在安徽艺术影城公映,这让王殿明充满自信,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将视线定格在了更高的层次上,《永远的黄玫瑰》和《凤还巢》就是两部他注入了更大心血的剧本。
《永远的黄玫瑰》剧本创作来源于二战时期一个真实的故事,南京大屠杀发生期间,有一位叫辛德贝格的丹麦友人以私人之力建立了难民营,救助了两万多名难民。辛德贝格的故乡奥胡斯市将当地的一种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来纪念他。今年4月,丹麦女王为此特地去访问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王殿明创作《永远的黄玫瑰》的灵感就来源于此。中国电影报2014年8月15日整版刊登了《永远的黄玫瑰》故事梗要,并评论认为,剧本的剧情好于奥斯卡金奖影片《辛德勒名单》,这更给了王殿明巨大的动力,他说:“既然他们认为比《辛德勒名单》还要好,能冲进奥斯卡,就值得我去拼搏一次!”
对于《凤还巢》,老人说:“这比《永远的黄玫瑰》更让我推崇,拍摄的背景就是在合肥。虽然我不是合肥人,但是我来这里有四十年了,对合肥有很深的感情。”故事发生在爱国将领——清政府委派至台湾的第一任巡抚刘铭传的家乡——合肥市肥西县蟠龙墩,讲述了在那段发生动荡历史时期下,刘思佳和台湾“猫王公主”浣妹历时38年的凄美爱情,浣妹追随爱情的脚步来到大陆刘思佳的故乡暗含台湾回归祖国,表达了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真情永远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台湾同乡会会长王正典看到剧本,两次唱起了台湾少数民族民歌《我们都是一家人》,这也是《凤还巢》的片尾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两部要拍成电影的作品缺少大的投资方,老人开玩笑说:“我是缺钱啊,不然明天就可以开机。”今年8月份,中央六频道专门派员参加了安徽省广电局组织的《永远的黄玫瑰》电影剧本研讨会,并在会上提出“中央六套以播代投”,前提条件是“中央六套要作为该片第一出品人”。王殿明拒绝了这个条件,他想要真正的自己拍一部可以冲击奥斯卡的电影!
采访中,王殿明开玩笑说,作为安徽省最早下海的那批人,他应该属于人们口中先富起来的群体,为了拍电影,自己现在却成了“负翁”,把所有的钱都砸进去了不说,还变卖了北京的一套房产。如今,为了筹拍《永远的黄玫瑰》和《凤还巢》冲击奥斯卡,他又打起了家里收藏品的主意。
王殿明与收藏结缘已经有30多年了。30年不间断从各地搜集宝贝,王殿明如今的收藏已不乏珍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里他的藏品龙凤金缕玉衣、玉龙等无不让观众们啧啧称奇。就连中国收藏协会的会长都曾经感叹:“你才是收藏大家啊!”古董是王殿明一辈子的心血,变卖它们王殿明坦言真的舍不得,可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他说,一定要坚持下去!
人生要朝着目标不断攀登
现在的王殿明早已没有了当年独自漂流长江的体质,为了写剧本、拍电影,他经常熬夜,灵感来了,再冷的夜也要从床上爬起来。他常说,人生需要有目标,更要朝着目标不断攀登。
“你看看他,这个精神状态从来都是很昂扬的!只要一聊事业,说剧本,谈电影,他都是收不住的。觉得累了,就捏捏眼睛歇一会再讲,从来不缺乏热情。没日没夜地写剧本,写累了就趴一会,他的快乐就在创作上面,他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国家二级演员王梦琴在非遗园偶遇王殿明,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不计报酬做了《凤还巢》等两部电影的筹备组副组长,一说起王殿明,便忍不住感叹。
王殿明也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三高、糖尿病,视力越来越差,为了“不浪费时间去医院”,每天早晚一个小时的跑步他坚持了好几年。周围的朋友常劝他要注意身体,他总是说,等这两部戏拍完,我一定休息,安安心心养老。
两个小时的攀谈中,老人只要谈起剧本和电影就会表现得兴致勃勃,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钱。他甚至说到了身后事,随性而洒脱:“我这些藏品最后都要捐给国家,在我死后,我要儿子把我的骨灰分成两半,一半撒进长江,一半撒进黄河。”
得知我们是《合肥晚报》阳光老人周刊的记者,王殿明很高兴:“你们合肥晚报我每期都看,《乳娘情》就是看了你们的报道才有了创作灵感。我不但生活阳光,心态也很阳光。你们今天来对了,我就是一个标标准准的阳光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