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入户”政策曾是拉动楼市的“法宝”,始见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较早推出“购房入户”政策的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许多城市拉动房产市场的做法。后来,由于“购房入户”政策导致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和带来了教育、社保负担比较重等问题,不少城市纷纷取消“购房入户”。
在以强制性为特征的户籍制度下,人们往往望而兴叹。“购房入户”如同开启了一条条窄窄的通道,不少人欣然倾囊而来。但是,“购房入户”带来的城市扩张,并不是城市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其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
“购房入户”对高房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城市房价疯涨原因很多,“购房入户”因素不容忽视。那些新生代农民工、漂在城市的大学生等人群,在城市打拼,千方百计要在城市立住脚,无可奈何地挤上“购房入户”这条通道,“房奴”就这样批量制造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讲,“购房入户”政策的最大收益者当属房地产业。去年金融危机袭来,房地产业低迷,一些城市就将“购房入户”当作刺激房地产业的一大举措。
“购房入户”造成了城市空洞。城市的实际承载力,与建造了多少高楼大厦无关,而与这个城市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密切相连。“购房入户”直接造成大批进城的人享受不到应有的城市福利,必然给其心理带来反差,影响社会和谐。省城一位农民,几年前“购房入户”,但当他发现此举并没有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后,日前又想将户口迁回农村,但发现已经不可能,因为耕地、宅基地等因素,他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坚决地朝他“摆手”。
从农民利益的角度来说,“购房入户”的夺利性不可忽视。一些城市打着“购房入户”旗子向农民招手,将农民土地征收而来,然后再回馈一个并没有多少含金量的“小本本”,这其实是堂而皇之地损害农民利益。
户籍制度改革的本质,是要打破城乡二元壁垒,让人口根据需要自由迁徙。“购房入户”的利益交易,显然是对这一本质特征的否定。“购房入户”充分反映了城市的自高自大症。城市代表着现代文明,城市户口附带着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种种利益,乡村无法比拟。但农民洗脚进城以后,他们往往住在鸽子笼里,茫然看着外面的车水马龙。
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曾经指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那些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这一表述非常深刻。“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显然远非购买一本户口簿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