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文艺评论如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应有的作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围绕如何改进文艺评论的现状问题,近二三年来,评论界展开了较为热烈的研讨。在日前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和本报文艺部联合举办的全国文联研究室主任暨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研讨班上,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日渐边缘的尴尬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将文艺评论视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繁荣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也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必须正视的是,当前传统的文艺评论却呈现出日渐边缘化的尴尬,出现了作者不看重、公众不关心甚至不相信的情况,文艺评论引领社会审美风尚、提高读者鉴赏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与会者没有一味强调外部因素,而是首先着重从评论家自身找原因,大臻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评判标准失范、是非界限混淆,价值取向产生误导。当前,面对多样的文艺思潮和活跃的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显得不太适应、不够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评判标准失范、是非界限混淆等问题。有的评论工作者甚至对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漠然视之,对歪曲历史、丑化现实、诋毁进步、鄙视文明的文艺作品态度暧昧,对“本能化”、“生理化”、“感官化”、“欲望化”的创作倾向赞赏有加,这就在价值取向上产生了某种误导。其二,审美标准出现偏差。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文艺评论打破了过去那种过于政治化的模式,从种种僵化的观念和桎梏中解放出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与文艺评论的蓬勃生机相伴随的却是文艺评论标准的混乱和模糊,常常是对不良的创作现象不敢进行有理有据的批评,出现集体“缺席”与“失语”,对优秀作品又缺乏应有的敏感,未能进行及时的宣传评介。其三,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单一,主动放弃话语权。目前,文艺评论的阵地,常常被一些大而无当、晦涩艰深的文章占据,而这种缺乏鲜活气息的评论公众不想看。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传播方式和速度,网络已成为文艺评论信息传播聚集、设置议程的重要载体,其互动性、及时性、传播性、聚集性等都远远超过了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介。在这个“读屏时代”,文艺评论如果依然我行我素不予关注,无异于主动放弃了这个影响巨大的阵地,也就放弃了本可大声说话的权力。
面对如此现状,文艺评论该怎么办?研讨班上,经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最终,坚守评论的精神品格、保持创新的活力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坚守评论的精神品格
优秀的文艺评论,向来都把价值建构、精神传承作为自己的使命。但当前一些文艺评论文章,却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究其根源,在于评论精神品格的缺失。许多人提出,目前主动的、积极的、有影响力的评论不多,被动的、消极的、跟风的评论却屡见不鲜,文艺评论的世俗功利、应景实用多了,直言不讳、真知灼见少了,人情往来重了,对真理性的坚持轻了,文艺评论的精神品格流失了。因而,坚守文艺评论的精神品格,是评论界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
与会者认为,坚守文艺评论的精神品格,首先要树立责任意识,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尊严。要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独立批评精神,既不依赖于媒体或金钱的操控力量,也不妥协于时尚世俗的诱惑,始终保持清醒的反思能力。同时,文艺评论要保持独立的品格。评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梳理、归纳、复述表象上,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文艺界一些不良风气和创作中的一些消极现象,要敢于站出来,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和理直气壮的批评,努力改变文艺评论“失语”、“缺席”的尴尬状况,以评论的力量激励、鞭策、引导文艺工作者关注民生、抒写民情、反映民意。
与会者强调文艺评论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问题,提出评论人要切实加强自律意识。评论人之间、评论人与创作者之间,都应提倡文人互勉,反对文人相轻,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评论和争鸣,在文艺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积极向上、同心同德促发展的良好生态。
保持创新的活力
创新是艺术的活力之源。有人说,创作是发明的艺术,评论是发现的艺术,二者都是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所以观念的创新可谓重中之重。目前,文艺评论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惯于用陈旧过时的思维和观念,去分析评论文艺思潮和文艺现象,不能与生动活泼的文艺现实交流对话;二是机械照搬西方的所谓后现代理论和观念,表述诘屈聱牙,让人不知所云。
与会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自成体系,为当下文艺评论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理论。评论人在吸收西方文艺理论的同时,要不断汲取古典传统的精髓。而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丰富实践,更是为理论评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广阔的舞台。评论界应该在总结研究古今中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21世纪中国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
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创新上,内容形式与传播手段首当其冲。与会者意识到,要想使文艺评论亲切感人,就必须下功夫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评论文体和语言。要做到这点,评论人就应该敏感捕捉当前文艺热点,密切跟踪有影响的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文风要质朴清新,语言要灵动多彩,为公众所喜闻乐见。对重大文艺现象、文艺事件,要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努力掌握评论的话语权,有效引导文艺思潮和大众审美走向,真正树立文艺批评的良好形象。面对风起云涌的“网评”对传统评论的挑战,与会者提出,要尽快熟悉和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博客、播客、手机等新形式展示自己的学术观点,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相信这种传播手段的创新必然给文艺评论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艺评论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发现推介优秀作品,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挑选出来奉献给人民。尽管目前面临诸多难题,尽管脚下的路不太平坦,但只要始终牢记文艺评论的神圣使命,坚守文艺评论的精神品格,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就一定会开创文艺评论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