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散文为什么“没文化” |
作者:马平川 文章来源:文学报 更新时间:2014-12-26 10:10:03 |
|
作为文化大散文的旗帜人物,余秋雨擂响文化的战鼓,让一大批追随者剑拔弩张,却不料很多人迷失在死胡同里。人仰马翻,教人看得心寒。此时的余秋雨却站在高高的城墙上,一脸暧昧的坏笑。很多人都在学习《文化苦旅》写法和架构,只是学到余秋雨形式上一点皮毛而已,却没有学到其精髓与实质。在一些作者笔下,文化成了散文的“胭脂”。散文因文化而红润丰满。文化成了散文的“花椒面”,撒一把花椒面,低温烘焙或小火炒香,顿时散文香气浓郁。在散文巧笑倩兮,麻辣成鲜的背后,表现出的恰恰是文化大散文的没文化。
文化大散文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给读者所带来的文化与思想的魅力。文化大散文中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周易》有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和“化人”。文化是将有形的“文”通过不同的方式“化”入人的灵魂,滋养丰富人的心灵。在我看来,文化大散文中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存在。就是一种“文以化成”的朴素、温暖、敦厚的生命情怀。更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人生感悟。
问题是,有的作家们义无反顾地为散文注入文化的“硅胶”,让散文变挺、变大起来。作者的口气越来越大、框架越来越大、篇幅越来越长。散文仿佛一下子显得汪洋恣肆,大气磅礴。貌似强悍,实则虚弱干瘪。作者一出场,先声夺人,一副君临天下,治国理政的模样,站在历史废墟上,吟诵古人诗词,一阵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的呐喊,靠虚张声势来充当激情昂扬。其实这不过是作者心虚,为自己壮壮胆而已。激情远远大于感情,表情远远多于真情。
文化大散文所标举的艺术精神,是一种人生审美体验和精神境界。史识是文化大散文的灵魂。用文化映照史料,以精神穿越写作。本真意义上文化大散文的“大”应是一种宏阔博大的文化视阈和胸襟,具有内在的精神风骨、思想质地和生命气象。文化大散文的写作,是关乎人文和生命意义的写作。是文化审美烛照下的历史反思与感悟,灵魂的探寻与追问。这也最容易抖落作者自己家底,如果作者库存不殷实,三两下就捉襟见肘,狼狈不堪。在创作中,厚重的生活积累、传统文化的积淀、艺术才情以及不同凡俗的视角至关重要,作者的个人的学养、情怀、激情、想象力等,却长期被忽略了。这些看来很虚的东西,恰恰都是与文化关怀联系在一起的,这对于成就一篇优秀作品往往是致命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既随物以婉转,亦与心而徘徊。”文化大散文说到底真正带有生命个体情感的辉映与共鸣,是历史的涛声拍打心岸的回响,是“与心徘徊”,“乘物以游心”的性灵写作。文化大散文要从生命体验出发,不是从史料出发,不能被史料牵着鼻子走。要把握好具体的历史语境与主体心灵的想象力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张力与互动。穿越史料的纠缠与困扰,实现作家主体性灵和审美的“软着陆”。一些作家在叙述中,对史料的开掘缺乏新的精神价值,缺乏生命体验与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在约定俗成的说法和人所共知的定论中“打转转”,层层叠叠,密不透风,兜来兜去,弄得筋疲力尽。就如同一头蒙上眼睛整天推磨的毛驴,在磨道里不知疲倦地留下一圈圈蹄印,却永远走不出一条直道来。
我们应该注意到,相当一部分散文把笔墨集中到对历史背景和具体史实的客观呈现上,停留在一般的感慨追忆、寻古访幽上,停留在一般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层面的表达上。没有为我们提供一种社会生活的深刻性、整体性和复杂性,靠作者有限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价值判断力,无法将历史提供的精神资源进行解构和重构。没有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上升到一种宽阔的精神视阈的高度来把握,更没有将潜在的丰沛的精神内涵有效地凸现出来。如何以宽阔的视野和更远大的眼光审美化、艺术化的容纳社会历史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在感应契合中交织碰撞出独到的富于生命体验的思想亮光。走向清晰、透彻和辽阔。这完全取决于作者对于社会历史的深入程度和理解力度,取决于对于历史生活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鲜活生动的人生感受。
在审美处理成形的过程中,作家要实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形神相融,神与物游的深度融合,在灵魂的对接触摸,精神的契合呼应中,沛然而出一股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毋庸讳言,一些作者在运用史料、组织素材过程中缺乏统摄与整合,开掘与熔铸。感情、认识要附丽在史实之上。也许困难还在于,看起来历史与见解“心心相印”,实则“貌合神离”。在审美对象化的过程中,缺乏最典型、最新颖、最具说服力的史料,材料不能充分说明自己的见解,理解认识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存在偏差,呈现一种新的“移位”状态。从而造成史实与认识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显得空洞、平庸、乏力。感觉作者的认识终究还在空中漂浮,不知道哪里是落点。更有甚者,有些作者一时兴起,不顾事实,以“戏说”的史料入文,主观臆造,难以自圆其说,显得牵强附会。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散文的文化精神不仅仅是用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怀去触摸历史的沧桑和永恒,更应着力于对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弘扬和重铸。文化大散文创作的良知应该是对核心价值的守望。要体现出崇高的生命价值和精神风骨。要从审美的愉悦和激动中,从心灵的感应和共鸣中,牵引和提升着人向精神高地不断攀升。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坐标中找到了自己的制高点,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与民族文化血脉的相通点,在个体精神与时代审美中找到自己表达的中心点,真正使文化大散文获得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艺术能力。这也是我们对文化大散文充满期待的地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