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陈平原在《北京日报》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北京学"这个概念,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学界及社会的足够重视。1997年,方彪在《北京社会科学》上发表《"北京学"试探》一文,再次提及"北京学"的有关话题,并且 给"北京学"下了一个定义:融汇北京历史、现实、未来三方面进行多学科的研究探讨,并同国内外有关城市进行横向的比较,鉴古知今,观彼知己,从而达到致用目的的一门学科。2003年,李颍伯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上刊文提出:"北京学"是研究与北京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北京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地会与多门学科交叉;从学科性质上看,"北京学"是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诸多学科的一种"科学共同体"。
可见,随着北京研究的不断深入展开,"北京学"已被拓展到一个相当广泛的知识领域,这与陈平原当年提出的那个"北京学"的概念相差甚远,尽管这体现出了"北京学"的蓬勃生机,然而这种接近于极限的拓展却对学科自身的建立造成了一些困难。因此,本文仍旧将"北京学"的论域界定在文学文化的范围之内,特别是近现代文化领域之内,通过简要评述近年来"北京学"在文学文化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对未来"北京学"的发展空间做出一些分析和展望。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上,有两座城市带来的影响最为深远,它们就是上海与北京,这是近现代中国具有历史意义和标志性特征的"双城记"。两座城市,一南一北,一个更加摩登一个接近传统,一个是商业都会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光怪陆离一个幽闲清妙,一个周身充满了资本新贵的得意与自信,一个拥有六百多年皇朝故都的雍容气派,显示出了极为不同的历史景观与城市气质,几乎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构成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所有动力。对于这两座城市的研究历来是中国当代同类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其研究成果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对其他中国近现代城市所进行的研究。但下面这个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比一下这两座城市的相关研究成果,上海毫无疑问地将北京甩在了身后,只要看看那些来自于海内外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包罗万象的上海研究成果,便一目了然了,在整体上,俨然已经形成了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的"上海学"。
那么,北京研究方面情况怎么样呢?实际上,针对北京的各类研究,可以说一直在进行着,却似乎始终处在一种不温不火的境地、一种散兵游勇的状态之中,北京文化的巨大魅力和重要意义远远没有呈现出来。与影响广泛的"上海学"相比,"北京学"似乎还是一个略显陌生、而且接受面也比较有限的学术名词,尽管它的提出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北京学"有了引人注目的长足进步,产生了一批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北京学"似乎大有步"上海学"之后尘而成为一门"显学"的趋势和潜力。"北京学"的提出者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近年来将自己的研究重心逐步放在了北京城市文化研究上,可以说直接推动了这一学术领域的发展。2001年,陈教授在北京大学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了一门题为"北京文化研究"的课程,引起了社会及媒体的注意。承接他十多年前提出的"北京学"概念,陈教授再次对他所关注的"北京学"进行了阐释。他提出,"北京学"既不是古已有之的南北学术差异,或者20世纪影响巨大的京派、海派之争;也不是美国学界的地方、区域研究或者现代化研究,他更关心的是作为"都市想像"的北京,并且"希望将建筑的空间想像、地理的历史溯源,与文学创作或故事传说结合起来,借以呈现更具灵性、更为错综复杂的城市景观";不仅于此,他还提出要研究古今文人雅士笔下的北京都市风情,"借此重构中国文学史图景"。(《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
2003年10月,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了"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试图用想像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这次会议成为"北京学"发展历程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会后,陈平原、王德威将研讨会上的重要论文结集成册,200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就是《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该书收文近三十篇,几乎涉及北京文史、社会、民俗的各个方面,时间跨度上自金元时期,下迄20世纪末;论文的作者既有大陆的,又有港台的,还有不少来自于日本及欧美地区,较为充分地体现出了"北京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影响。该书尽管不是体系严整的学术专著,所收论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整体上略显不够分量,但它无疑是迄今为止"北京学"研究界不可多得的一部重要成果,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2002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连同相关政府机构成立了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该研究院一方面组织学术科研力量为北京市提供建议与咨询,另一方面,以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学"的发展,拓展了"北京学"的文化发展空间。《比较视野中的北京文化》一书,是该研究院已经完成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它以近年来学界较为流行且行之有效的"比较视野"介入探讨当代北京文化,力图打开一片新的研究天地,为人们理解北京文化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平台。该书从首都文化视野、历史文化视野和现代化国际文化视野三个方面仔细考察了近、现、当代的北京文化,还特别列举了几个城市文化比较的个案,对北京文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譬如,在"北京文化与巴蜀文化比较研究"一章中,作者将中国两种差别很大的地域文化放在一起,从历史、地理、气候、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将北京文化的个性特征体现得非常充分,对理解和体认北京文化效果显著。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主编的《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可以说是目前"北京学"领域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该书被列入颇有影响的"北大名家通识讲座系列丛书",说明"北京学"及其相关研究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与接受,成为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北京学"成为一门学科也是作用显著的。
除此以外,"北京学"的研究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形势令所有关注北京文化研究的人们感到欣慰。2004年,北京联合大学成立了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北京学研究基地,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北京学"命名的研究基地,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北京文化历史,但他们设立了多项以"北京学"、北京文化为研究目标的课题,诸如《北京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北京宗教文化研究》等,并开设了北京学论坛,定期组织相关的学术活动,他们日渐成为"北京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新世纪以来,尽管"北京学"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并且在不断拓展它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性,这个学科还比较明显地局限于北京地区的学术机构。虽然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汇聚了全国文化知识界的精英,但是如果期望"北京学"成为一门能与上海学并肩媲美的学术门类,那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特别是相关学术人才的培养、学术机构的建立、学术活动的不断开展等等。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这样形容他心目中的北京:"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北平的四季》),八个字可谓简约而精道地概括出了北京和北京文化的独特而永恒的魅力。北京文化,特别是近现代文化,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大课题,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北京学"肯定也会在这些研究中得到不断充实和巩固,成为一门极具吸引力而且前途远大的成熟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