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此效应如果应用在经济领域,则指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2014年的国内楼市,整个表现可用惨淡来形容,房地产供需两旺、房价一日千里的上涨俨然成为历史,分化成为今年楼市的关键词,市场各方的反应冰火两重天,不同城市的房地产表现可谓迥异。
分化首先表现在房企方面,由于成交陷入低迷,加上资金成本不断上升,三四线中小房企被逼向“死胡同”。已有熬不住的,破产倒闭,而多数正在苦苦支撑。
以河北省邯郸为例,这里的楼盘售价也就每平方米3500 4000元,但土地成本接近每平方米1000元,建安成本每平方米2000元,这都不算什么,最致命的资金成本,小型开发商民间融资的月息低的2分(相当于年利24%),高的3分(相当于年利36%),售价永低于成本,中小房企命运堪忧。
但对于大型房企来说,日子却过得却相当潇洒。谁将成为2014年房企老大,接近年底万科和绿地又打起了口水仗。先是万科宣布2014年前11个月实现销售面积1600万平方米,销售金额达到1901亿元,同比2013年分别增长了14.8%和18.9%,这意味着万科截至11月销售额已超去年全年,创历史新高。而绿地公布的数据更是惊人,该公司前11个月累计销售额为1918亿元,已超过万科。究竟谁是老大,最终只能等到年底方能揭晓。
而在土地市场上,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也分化得尤为明显。可查证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土地出让金高达4692亿元,距离2013年全年的历史记录只有咫尺之遥。
按照往年规律,12月份将是土地出让的高峰季节,因此一线城市土地成交额刷新记录已是板上钉钉。以北京为例,该市前11个月出让金总额高达1900亿元,超出去年全年水平,已创历史新高,市场全无萎靡不振的影子。
有吃肉喝汤的,就有咽菜吃糠的。相比一线城市的疯狂,二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市场冷清无比。由于房价停涨甚至回头向下,购房者陷入深度观望,开发商受困于资金紧张,囊中羞涩,对后市持悲观态度,拿地热情陷入冰点。
不少三四线城市全年土地成交大幅度下降,甚至有个别城市出现土地零成交的尴尬现状。这对土地财政患有严重依赖症的三四线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创,使得财政收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真正是一线城市撑死,二三四线城市饿死。
作为市场主角的购房人,在2014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分化。市场热度降低,进入低潮期时,买房人自动分为两类:一种退出购买,进入长期、深度观望阶段;还有一种坚信房价未来一定会上涨,因此选择逢低纳入。
当然,与往年不同的是,买房的人群阵营也在分化。在前几年,买国内的房子占绝大多数,但如今随着国内市场的变化和对国际市场的进一步熟知,很多买家开始放眼国际,中国买家买遍全球房产的梦想正在实现。
不管如何,2014年楼市分化的背后,不仅代表着楼市黄金发展期的结束,更是回归理性和在健康道路上震荡。在此过程中,有人欢笑,有人哭,有大赢家,也有悲催的失败者。但房地产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确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目前的体制下,尚无一种可替代的行业能够取代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经历2014年的阵痛后,希望各方痛定思痛,让楼市在新的年度重新焕发其应有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