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消费的说法是随着商品化大潮的到来逐渐兴起的,但是文艺消费有着非文艺消费没有的独有品格和特征。即使是当代的大众文艺消费也兼有物质消费、商品消费和精神享受、审美观照的双重特性。同时,大众文艺消费也不单纯是对文艺审美内质的消费,还直接影响着公共文化建设,深刻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准、文化习尚、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在今天,大众文艺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质量、精神文明的水准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能否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促使大众文艺消费良性发展深刻影响着和谐文化建设的成败。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中国2005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为第85位,为中度发展国家。这一状况表明了我国当前的消费仍然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相对不足,文艺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特别是用于高雅文艺消费的支出偏少。这意味着在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文艺消费必然是中国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主导部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艺消费总体说是呈良性发展态势的,但是当前大众文艺在促进文艺繁荣、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首先,大众文艺深受商品化逻辑和大众传媒影响,商业化和娱乐性是其主要特征,这客观上使大众文艺消费容易流于低级趣味。受商业大潮冲击,近些年在文化生活中,出现了审美精神被边缘化,伦理激情、启蒙情怀、理性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观念淡薄或被消解的现象。大众文艺生产消费一旦唯经济效益马首是瞻,必然导致文艺生产消费的短期效应,使文艺消费呈现出快餐化、平面化的倾向,甚至出现娱乐的病态潮流。
其次,大众文艺更多私密化色彩,过分强调个人体验和私人生活感受,注重快感、宣泄、消遣,容易忽视文艺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使命,其私人性容易与公共文化建设相抵触,其内向性和柔婉格调容易软化积极入世的外向性追求、刚健昂扬的伦理气度、壮怀激烈的社会实践情怀。
第三,容易导致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构性缺陷。当前文化生活的一大问题是文艺生产消费呈现出了深刻的结构性缺陷。一方面是大众文艺借商业之臂兴旺发展,流行文艺过热过盛,一方面却是传统文艺、高雅文艺的萧条冷落。各种形式的文艺消费并未能全面协调和谐地发展。这种文艺消费结构的不合理还体现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文艺生产、消费水平严重不平衡。
第四,大众文艺消费的过热、文艺的过度商业化容易导致文艺创造性和个性的消失,导致“千片一律”,千曲一腔,使精神文化生活失却活力,趋于疲软,不利于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引导大众文艺消费显得尤其重要。如何立足现实中国国情,促进大众文艺消费良性发展,利于和谐文化建设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要对大众文艺的消费加以正确引导。这首先是因为大众文艺发挥了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助于艺术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使艺术走进了市井,走向了民众。大众文艺以其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和传播接受面的广阔性极大丰富着普通百姓的日常文化生活。大众文艺消费还能增进社会文化活力,能促进广大民众对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产生认同感、参与意识。它让广大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变得丰富有趣,能促进社区居民心灵的沟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大众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呈多元共生之势;有助于扩大艺术市场,开发文化消费潜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促进都市和城镇经济文化的互动交流和繁荣发展。大众文艺消费为艺术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实践基础、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使得高雅艺术发展的空间更为扩大,也有助于为高雅艺术进一步发展提供储备人才和后继者。
如前所述,当前文艺消费处于失衡状态。我们应防止大众文艺的畸形膨胀,但绝不能简单化地扼杀通俗文艺,讨伐流行文化;而是大力扶持和发展高雅文艺,调整不合理的文艺消费结构,优化文艺消费结构,促进大众文艺消费良性发展,实现文艺生态的平衡。中国文坛不可能由通俗文艺、商业文艺一统天下,也不可能由高雅文艺君临四海,一枝独秀。放手发展通俗文艺、大众文化,积极扶持精英文艺、高雅文艺,才能实现各种文艺消费形式的协调发展和比例的适度。
要对大众文艺消费因势利导,既要充分发挥大众文艺消费消遣娱乐功能对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长治久安的积极促进作用,也要重视和弘扬文艺的伦理教化、情操陶冶功能,谋求精神超越与娱乐纵情的双赢,使大众文艺在精神性与物质性、公益性与私人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实现互补和协调。
要站在民族文化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制高点上积极引导大众文艺消费,着力发展本土文化产业,站在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上,使大众文艺生产和消费积极向上,健康发展,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大众文艺的主流应当是民族文艺,促进民族特色文艺的生产和消费不仅有利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有力维护民族文化权益,而且有利于捍卫民族文化尊严,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目前国际上超级大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文艺商品生产传播消费的不对等状况使世界范围内的文艺消费中存在着贫富不均和消费不平衡的严重现象。有统计数据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视听文化产品已取代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美国电影的放映时间甚至占据了全球电影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产品的生存空间,而且直接威胁到这些国家的文化安全,销蚀着这些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主流文化。这使得我们积极引导本土大众文艺消费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面对国际上欧美强势文化,我们的文化生产消费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只是一个文化娱乐问题,而且关乎意识形态的角逐、国家文化安全、民族文化的生存与灭亡,能否旗帜鲜明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引导文艺消费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昌盛与否。
要加强对传媒机构的监管和引导。较之传统形式的文艺接受,市场社会中的文艺消费无可选择地需要经过市场的中介,要以大众传媒为媒介,在此过程中,作为新兴文化媒介人,知识分子的作用举足轻重。如果上述的众多社会力量在文艺消费中不是基于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动机从事文艺的生产和消费,那么文艺消费势必走向低俗化、庸俗化甚至色情化。因此,一方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应该大力倡导,呼吁社会各界力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主人翁精神,自觉引导消费活动,为积极健康的文艺消费的充分发展贡献各自的力量。
要充分重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充分调动中国社会的制度优势、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当代大众文艺消费。我国一直缺乏艺术商业化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文艺商品化观念意识的滞后,一方面不利于文化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规范大众文艺消费,防止其商业性的恶性膨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制度客观上也不允许文艺的过度商品化,不允许文艺完全与政治脱钩,这对于文艺商业性和事业性和谐协调无疑有其益处。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够,市民阶层素质良莠不齐,文化教育水平较低,这客观上又成了大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温床,为假道大众文艺消费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提供了契机,也使引导文艺消费和建设和谐文化成为了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