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网网友王振峰认为,“经济新常态”下,眼下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有供需因素作用,也有市场预期下降的关系。目前房价对普通居民来说仍然偏高,从中长期来看,受到人口老龄化、购房适龄人口减少等影响,将来的购房需求也会有所降低,楼市调整恐怕还将延续较长时间。
中国指数研究院日前公布的2014年12月“百城价格指数”显示,2014年12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542元/平方米,环比、同比继续下跌,其中环比下降0.44%,连续8个月下跌,且跌幅扩大了0.06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么几个问题:其一,国内住房市场去库存化的压力很大,供给严重过剩的问题不容忽视。其二,外部宏观政策层面的环境变化对楼市影响效应将持续发酵。未来的财税体制改革或将为解开“土地财政”困局释放出积极动力。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即将实施,也为“房产税”立法提供了前提条件。其三,目前大多数的房企负债率普遍偏高,融资成本在逐步升高,可地产去库存化周期似乎将明显拉长,库存压力还可能会不断加大。
由此可见,今年房地产市场将持续调整,消化库存是市场的主基调。
一些人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将面临着“三大风险”。一是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引发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及地方债务风险,另外是产能过剩和外需不振的问题。那么,如何来理性看待由于房地产行业低迷期而衍生出来的问题呢?
多年来,当楼市不景气的时候,许多人喊着房地产关联经济成长,其和N多行业景气息息相关,以及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市场波动将使银行的资产承受风险等,呼吁政府要“救市”。这好像把房地产看成是脱离宏观经济面和市场规律的“异质”,可以不受束缚而一路“涨涨涨”似的。
如今,房地产稍微出现点调整的姿态,房地产价格也开始有起有落了,怎么还吹起风险笛声呢?
“经济新常态”下,眼下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有供需因素作用,也有市场预期下降的关系。目前房价对普通居民来说仍然偏高,从中长期来看,受到人口老龄化、购房适龄人口减少等影响,将来的购房需求也会有所降低,楼市调整恐怕还将延续较长时间。
未来,房企将面临利润日益摊薄、行业洗牌加速、战略转向加快等诸多问题,因此,房地产从业者应审时度势,加快产业转型。比如产业地产。楼市开发与文化创意、高科技、旅游、农业、养老等多个方面的产业融合,有可能是地产领域发展的新“蓝海”,而传统的商住型房地产也将逐步回归到理性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