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4-2015)》预测,2015年一、二线城市房价或将继续下滑,但有望在下半年逐渐回暖,限购政策有望全面退出,未来一半以上的开发商或将转行、消失。
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武汉、四川等三地,过去一年已有上千家房企从楼市“消失”。虽说在国家“稳中求进”政策环境下,房企破产的多米诺效应出现的可能性很小,但也不能忽视高存量、高负债重压之下许多房企生存状况堪忧,调控重压之下必然要有部分房企因面临资金问题在这场“生存之战”中被淘汰,市场竞争下的优胜劣汰或许才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现在问题是,即使今后的货币环境将逐步放松,但开发商的筹资成本仍难下降。
尤其对于中小型房企来说,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追求比大型房企更快的增长速度,然而,一旦行业陷入低潮,这样的房企风险往往最先暴露。“未来90%的房地产企业都必须要淘汰出局。”此前,新城控股集团副总裁欧阳捷在一场地产论坛上悲观地表示,“至少在未来5年时间里,房地产投资规模和增速还会继续下降,新开工面积和土地购置面积也会下降,这是必然的。”
对于未来90%的房地产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欧阳捷认为有着足够的数据支撑。他在现场罗列一堆数字推算,2012年全国有8.9万家房地产企业,而在房地产市场疯狂的2013年,全年房地产市场竣工面积为10亿平方米,如果按照10万平方米体量的楼盘计算,仅仅需要1.1万家房地产企业就已足够。
越来越高的负债率、逐渐到期的房地产信托、银行信贷……都成为目前房地产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资金难题。尤其是一些2009年、2010年进入楼市的小房企,拿地成本高,降价空间小,资金回收慢,资金链十分脆弱。加之房地产将迎来银行还贷和信托还款高峰,许多房地产企业都是硬挺着“求生存”。“能活下去,就是万幸”。现在,最让管理层担心的就是房企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出现“破产潮”,以及可能会出现开发商申请破产或者留下“烂尾楼”而跑路的情况。如果出现房企“破产潮”将带来严重后果。
虽然有了法律规定的破产程序,但是由于牵涉到众多购房者、银行、建筑公司,破产清算如何进行仍需明确。银行的欠款谁来还,烂尾的楼盘谁来接手,业主的权利如何保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都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如何防止项目因为房企破产而烂尾,影响购房者的权益,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将极大地考验政府的应对能力。
尽管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已走过10多年的历程,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因此,作为政府主管部门除了预警,更应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地方政府除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的调控政策外,应自主采取多重监管手段。
一方面,政府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流应加强即时管控。如政府可与银行等金融信贷机构合作,建立对房企的负债情况监测网络,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尤其是对那些没有上市、也没有银行信贷的房企,一旦出现异常资金流,就要警惕其暗存的非正常渠道融资风险、资金抽逃风险、资金断裂风险。
另一方面,在开发商回笼的预售款中,有必要建立业主保障的保证金,由第三方存管,直至住房安全移交到购房者手中。以资金为房产安全和质量背书,才是解决经济纠纷、保护弱势一方的最佳途径。
此外,作为购房者,购房时应当关心房企资质及其经营情况,购买期房者更应该谨慎。同时,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数据搜集与分析,可以及时作出反应进行调控,也可以将各种风险信号传导至社会,及时给广大购房者以提醒。
面对可能出现的房企破产危机,各地政府对开发商自有资金实际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对不符合条件的房企黄牌警告乃至直接给红牌,实现正常有效的劣币淘汰,不让那些不具备正常资质的房企鱼目混珠、坑害购房者权益,显然已成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