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点设置停靠港湾,本意是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和安全,不过在老城区有个别港湾存在“先天不足”,反而会给交通带来压力。
昨日,记者从包河区市政处获悉,近期专门对桐城路上的公交港湾进行了改造,未来这条市中心主干道的行车会更加通畅一些。
公交港湾“过短”或太窄
受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的限制,老城区过去所建的个别公交港湾还不太完善。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老城区公交港湾距离路口太近,公交车多的时候,进出站后容易造成前方拥堵;有的港湾长度较短或者太窄,设置不是特别合理,结果就是导致利用率受到限制,行人候车时也有一定风险。
一位住在桐城路沿线的“老合肥”表示,四十八中附近原有双向两个公交港湾,都是位于道路的两侧(芜湖路以南段),过去这里比较容易造成堵点。
“桐城路的机动车道宽为15米,两个候车站台仅有0.5米,公交车入站渐变段也只有5米,无法满足车辆正常进站停靠和乘客候车需要,而且对其他社会车辆正常通行也会有较大影响。”
“弧形”公交港湾渐流行
当前,随着城市车辆的迅猛增长,合肥市中心城区道路资源已十分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来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成为摆在城市管理部门眼前的难题。
城建部门的专家指出,破解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就要让公交优先,也让乘客安全,对于不配套的公交港湾要抓紧改造“与时俱进”。
据悉,早在2008年马鞍山南路改扩建工程中,合肥市重点工程指挥部借鉴外地经验,在全路段推广,其独到的设计和对交通所带来的便利,当时就赢得了市民和司机们的称赞。此后,合肥主干道的改扩建中逐渐大力推广这种做法。
在港湾式结构中,由于车站是弧形设计,到站公交车就像是进入了一个避风港,正常情况下它的上下乘客并不影响后续车辆的通行。
市民们见到的公交港湾,就是借鉴港口停靠船舶的模式,将城市道路旁的公交站台设计成内弧形向内凹的形状。公交车进站时,不会影响原路其他直行车辆,从而减少公交车进出站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原站台“后退”增加渐变段
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减轻桐城路交通压力,包河区市政处近期专门对四十八中公交港湾进行了改造。
桐城路和芜湖路都属于老城区繁华地段,而且改造的空间有限,该如何给公交和车辆出行让路?
据了解,此次改造结合了桐城路的实际路况,管理部门计划在桐城路东侧(芜湖路以北段)增加一个公交港湾,以分流由南向北的直行公交车;原有站台均后退1.5米,确保公交停靠站宽达到2.75米,并增加公交停靠渐变段,避免公交车与社会车辆的交织;同时会新建1.5米宽候车站台,以保证乘客安全候车。
目前,此次改造的三个港湾中,桐城路东侧的两个港湾已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