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一年级将开始增设科学课。
据悉,以前,小学三至六年级才开始设置科学课。记者今天从合肥市教育局了解到,合肥市各所小学将统一执行这一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增设科学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一课时
教育部表示,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2017年秋季开始,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
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原则上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教育部要求,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教材有9种版本可供选择
教育部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小学科学教师,逐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人员队伍。要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验室建设、仪器设施设备和耗材等需要。
记者从合肥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合肥市各小学早已开始储备科学课程的相关教师,城区现已拥有120多名科学课程专职教师,这些专职教师大都是生物、化学等专业的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均通过人事部门正式的“逢进必考”程序才走上教师岗位的。而长丰等四县的小学则一般由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兼职。
按照教育部规定,各编写出版单位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现行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并增编一、二年级教材;审定通过的增编教材从2017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三至六年级使用现行教材。据了解,审定通过的增编教材包括教育科学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多个版本,各地可自由选择。
强调跨领域注重探究活动
根据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位,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培养提问的习惯,以及批判和创新的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将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提高科学能力,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将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强调四个领域间的渗透和联系,注重整体性。强调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的相互渗透。
不同年级段学习目标不同
科学课程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合肥在线记者问了周围很多成年人,发现大都讲不清楚。其实,这就是我们小学时上的自然课。2001年,依据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当时,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沿用了半个世纪的小学“自然”课更名为“科学”,起始年级也从一年级变为三年级。
据教材编辑审定方面的专家介绍,此次启用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具体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不同年级段目标不同。
从物质科学领域来看,小学1-2年级的目标是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特征,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常见的力。
小学3-4年级的目标是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描述物体的运动,认识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形成能量。
而5-6年级的目标则是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低年级教材“浅显易读”
将原先是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程下放到一年级,一年级小学生在接受能力上会不会遇到困难?
合肥在线记者了解到,家长们的这种顾虑完全可以打消。记者翻阅了一下新的科学教材,发现一年级的科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彩色图片为主,大都是观察识别植物、自然现象等内容,浅显易学。6周岁儿童完全可以通过“读图”来学习新知识,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
一二年级学生科学课不会像高年级一样强化探究模式,构建概念等,更多地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活动中去观察、描述,从而感知科学,构建科学概念。比如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涉及“了解地球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一二年级时,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三四年级的学习目标则是描述一天中太阳光在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五六年级学习目标则是要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和方向等。
据合肥市教育局的戴厚文教研员透露,合肥市一直选择的是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学教材,而各县选择的是“苏教本”教材,从一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含量上来说,比较浅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活动中去观察、描述,注重情景引入和贴近生活,用大量的真实图片和活泼的卡通漫画,配以必要的文字,使低年级学生易懂爱读。
科学课程的“教室”与众不同
科学课的“教室”也与众不同,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里。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古代遗址等,都将成为科学的“课堂”。合肥市和平小学的蒋蓉蓉老师说:“上科学课不会局限在教室里,上下课铃声也不会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上课目的是让孩子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这门课不会留文字性的家庭作业,所以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据了解,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年前就在幼儿教育中开设了科学类课程。现在提早开设这门课程有哪些益处和挑战呢?
合肥市一些基层教师认为,科学课程大都在社会实践中选材,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
但是,一些资深教师认为,“科学精神,首先要从老师开始养成。上科学课也决不能‘照本宣科’,老师既要把握科学素养培养上的纵向横向脉络,也要关注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所以,这个暑假很多基层教师都在学习充电,他们正在加强本学科的学习培训,努力把握这门课程的教育核心内容和精髓,以便更好地教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