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来,“特色小镇”这一新兴概念的出现令不少地产企业都兴奋不已。因为在行业利润率普遍下降的今天,房企都在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相对来讲,“特色小镇”开发这一同房地产有着密切关联的新事物,一时间成为行业的宠儿。在市场上迷茫的地产商们都在寻找一条合适途径突破特色小镇建设,一时间,特色小镇变得炙手可热。
然而在这一风口的推动之下,虽然小镇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也有不少开发商打着特色小镇建设的名义圈地。本应以产业发展为主的小镇,最终建设出大量的住宅,做出来的是“假小镇、真地产”。
不过好在,在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政府层面及时的思考与调控。特别是对于目前特色小镇有房地产化的隐患做出了及时纠正。12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从严控制特色小镇房地产开发。
《意见》主要提出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合理确定住宅用地比例,即从土地供给环节控制房地产过度开发;二是对产业内容、盈利模式和后期运营方案进行重点把关,防止房地产开发混入其他产业。
这一意见的出台,可以说抓住了目前特色小镇建设的本质。
特色小镇,“特色”是魂。在住建部要求推荐的所有特色小镇必须满足的六项条件中,特色和产业需是先决条件。这就决定了,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不在于房地产的开发,而在于产业的运营。无论是做文旅小镇、还是做产业小镇,其最终指向的都是产城融合这一发展模式,而非单纯的房地产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特色小镇能够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同时疏解大城市的城市功能。
部分开发商的圈地建房行为不但让国家未能实现发展特色小镇的初衷,同时也为本就库存量巨大的三、四线城市平添了大量住宅库存。须知道,特色小镇的发展一旦房地产化,反而会拉高土地成本,特色产业难以发展,最后会演变为房产泡沫。
的确,特色小镇是如今整个行业的风口。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出现口号式、运动式推进。由于产业的空洞或雷同而造成的“千镇一面”的景象相信绝对称不上“特色”,也不会是人们想要看到的结果。总结现阶段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完备的产业链条、企业强大的运营能力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缺一不可。如今我们已经从政府屡次文件中看到了政府对于特色小镇建设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各级政府也在政策上为特色小镇的开发给予了大力度的优惠。那么开发企业和运营企业是否也应该沉下心来,摒弃曾经快速圈地、开发、变现的住宅开发模式,让小镇的“特色”实至名归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