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安置房就该是这个样子?我们拆迁户就该住没有质量保障的房子吗?”家住浙江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白马湖小区的孙柏松愤怒地说。
6月28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这个小区。一栋栋住宅楼看上去光鲜亮丽、绿树掩映、湖光叠影,环境优美,难怪今年刚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评为“人居环境范例奖”。然而,许多居民宁愿住在简陋的过渡房里,也不愿搬到为他们新建的回迁房。他们认为,这些房子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伤痕累累的房屋
一进孙柏松家,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幅铿锵有力的字“将正义进行到底”。进入客厅,窗户旁边的墙壁上隐隐看到斑斑水渍,从外墙的水泥颜色变化可以看出维修的痕迹;天花板上出现渗水痕迹,据说因为楼上地面出现问题,开凿修理导致渗漏;主屋北墙底部一道新刷的石灰印,据说是由于地面沉降,导致墙体与地面出现一道裂缝,其中最宽处两只手掌相合可伸进去;阳台上,护栏插入墙体部分已经生锈并裸露,外面放空调外机的栏杆也是锈迹斑斑,水泥板一角已经开裂;地面则到处都是“补丁”……从2007年搬进来,两年多了,他一直坚持不装修,就是为了将留存证据,和有关方面讨说法。
“我家还算好的,还有人家天花板大片脱落呢!”孙柏松带记者来到六楼的一户人家,果然看到屋顶有一大片新粉刷的颜色。“还有人家里梁面水泥块掉下来,差点砸着人的呢。”孙柏松向记者展示了掉落的水泥块照片,足有一尺多长、十多斤重。
业主们带记者来到一楼储物间(当地住宅楼一层普遍用作储物间,俗称“车库”,用来停放自行车、电瓶车等,从二层开始居住——记者注),墙面开裂严重,一道道裂缝沿着门框延伸开去,最长的有五六米,可以轻松插进一把钥匙。“这已经是修过的了,看,又裂开了。修了坏,坏了修,什么时候能彻底修好啊?”一名业主说。据了解,自两年前入住以来,这里一直没停止过维修。
记者随意走进一户正在装修的人家,维修工人和装修工人一起工作,维修的是窗户漏水问题。“里面都是空的,墙缝也没胶牢,能不漏水吗?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造的。我也只能是在缝隙里抹点水泥,能管多长时间算多长时间吧。”师傅叹了口气说道。
从业主们反映和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孙柏松家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窗户周围漏水更是让他们苦不堪言。据了解,由于问题普遍,建筑单位两周前给房子窗户外面都安装了防雨篷。但业主们说,在当地雨季较多、台风来袭频繁的情况下,防雨篷起的作用很有限,使用的时间也不长久,“治标不治本”。
从住户保留的资料来看,有多处下水管断裂,屋顶地面冰冻破裂,空调水泥板开裂,墙体遗留建筑材料,储物间在雨季多次被“水漫金山”……这一切,让人们对房子的质量失去了信心。
屋外的环境也不乐观。记者看到一座连接两个小区的石桥,其连接地面一端的桥梁出现一道可伸入手掌的缝隙,而另一个石桥则是护栏开裂。
“房屋质量牵涉子孙后代,是大事,他们不能这样糊弄。”孙柏松的母亲、70多岁的蔡水娟颤微微地对记者说。
无所适从的回迁户
西兴街道马湖村的村民原先大多数住的是两三层的小泮楼,底层养牲畜,上层住人,屋外种着庄稼和花草,春天满院花香,秋天果实累累,过着舒适的田园生活。
2005年4月,在发展大杭州的背景下,滨江区政府选址西兴街道马湖村建工业园区,征收当地村民的土地及房屋,将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并决定统一安置到高层楼房。
数百户村民成了拆迁户,搬进了过渡房。2007年8月,安置房造好,可以搬迁了。拆迁户们心想,终于可以告别安置房,住上新房了。他们参加了抽签选号,买了房子搬进去,却发现房子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我们真的是顾全大局、积极响应啊!舍弃祖祖辈辈赖以栖身的故土家园,住了3年的简陋过渡房,好不容易盼来了新房,却是这个样子。”业主来女士说。
业主们纷纷向建房的滨江区建管中心反映了房屋的质量问题,“答应给我们修,哪晓得越修越差劲,到现在还在修”。
住户们告诉记者,马湖村的安置房有上千套,但目前回迁的只有1/3左右,其他人宁愿住在潮湿狭窄的过渡房里。据了解,一是因为安置房质量差,在等待维修,二是按照原定的安置方式,他们选不到合适的房子。
购买安置房的面积是按人口计算的,每口人可以享受50平方米,独生子女可享受80平方米。孙女士家里有3口人,可以购买180平方米,由于没有180平方米的户型,他们只能选一套100平方米的,一套80平方米的。由于孙女士家这样的情况很多,100平方米和80平方米的户型很快被选完,孙女士就一直没有合适的安置房可以选。难道就不能选一套150平方米,剩下30平方米享受补贴吗?村民们告诉记者,按照政策,只有实物补贴,没有货币补贴。
孙女士一家至今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过渡房里,她不知道要在这里住多久。以前政府每个月给他们发放350元(后提高到600多元)的过渡费,安置房造好后,过渡费没有了,每个月160元的房租还得照常交。
居民们向记者介绍,安置房的数量是多于拆迁户的,考虑到以后的拆迁和农村集约用地,让村民住高楼。“想得长远,但造得不长远。现在回迁户都不想来住,还说以后呢。我们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当初真不该那么配合。”孙柏松说,他们的遭遇给其他村民上了生动的一课,再有拆迁,村民们肯定不配合了。
就在与他们一湖之隔的凤凰苑小区,也是回迁房,刚刚造好,尚未交付,却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目前正在维修。
除了质量问题,小区配套设施缺乏也是回迁户不愿入住的一个原因。“偌大的小区,附近没有超市,没有幼儿园、小学,路也没修好,没有银行,取钱只能骑着电瓶车去很远的镇上。”居民们抱怨道。还有人反映小区里没有停车位,私家车只能占用公共道路到处乱停。
费力不讨好的政府部门
村民代表找到了回迁房的建设单位——杭州市滨江区农村多层住宅建设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建管中心)。
“回迁房是政府建的,得让百姓满意,但现在却出了这么多问题。建设之前监管还是事后补救,作为政府机关,你们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面对质问,杭州市滨江区建管中心副主任夏国荣表示:“我们是应该提前考虑,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但在建设过程中,这种事避免不了。如果确实是房子质量问题不能住,我们可以调整。你房屋进水了,装修损失了,该赔谁赔谁。
建管中心的意见是可由中心派专业维修队伍上门维修,或由住户自行组织维修,费用由原施工单位支付。
孙柏松曾逐级向上反映安置房的质量问题,杭州市政府信访复查(复核)小组今年4月1日给孙柏松的答复是,安置房屋质量经过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局部质量问题不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可以通过滨江区建管中心落实维修。
29日,建管中心主任郭勇亮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农转居”工程是政府主抓的一项民心工程,政府投资70亿元用来推进城市化,建设农村高层住宅楼,安置被拆迁的农民,达到土地集约化使用。“既然是民心工程,就要让百姓满意。”郭勇亮说,政府在选用的建筑商都是资质好的,比如建设白马湖小区的宁波华丰公司,是国家一级资质的建筑商,拿了很多建筑大奖。现在看来,确实主体建筑和工程质量都没问题,只是外墙粉刷和窗户有一些问题,可能当时这些部分是外包出去的。
郭勇亮说,“坦白说,我们这么大的工作量,建了500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不可能一点问题没有。”他说,漏水、裂缝、墙皮脱落,属于建筑质量通病,每个小区的房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但维修后不影响使用,整体质量没问题。“他们可以请专业的检测单位来检测,如果认为不符合居住条件,我们可以给他们退。现在反映的都是一些小毛小病,我们也一直在给他们维修。”
郭勇亮说,大部分回迁户对安置房是满意的,也纷纷搬了进去,只有少部分人吹毛求疵。“我们已经把建筑商500万元的质保金都扣下了,就是为了保证房屋的维修。一有问题反映,我们都积极配合,上门维修。但有些住户漫天要价,提出一些过分的赔偿要求,我们不能答应,这对其他住户不公平。”郭勇亮说。他认为,许多人不愿意回迁,是因为想继续拿高额的过渡费。
对于反映较为普遍的漏水问题,郭勇亮说,因为杭州靠海较近,台风来临时下大暴雨,窗户难免会有些进水,但一年中就那么几天,平时没有多大影响。
郭勇亮告诉记者,政府其实是处处为老百姓考虑的,现在的拆迁安置方案,也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拆迁户们普遍是从中受益的。“不管你原来房子多大,在高层楼里每人都享受50平方米,每家都能分到100多平方米以上的房子,价格只有八九百元,成本价都要2000多。而他们拿到产权证后,倒手一卖可以赚几十万元。”
他说,许多地方的拆迁安置都是包给开发商,开发商是以营利为目标的,事后出现很多问题,但住户们没处去反映。滨江区为拆迁安置专门成立建管中心,这在全国都是一个创举,完全不为营利,一心为百姓利益着想。但面对那么多拆迁户,很难令所有人都满意,所以他们每天挨骂,还背负了沉重的负担,连物业费都是政府在垫付。“这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郭勇亮说。
对于有的未选号的回迁户遇到户型不合适的问题,郭勇亮说,目前正考虑结合货币补偿,未达标的每平方米补贴7000多元,文件估计下月出台。配套设施问题他们也在加紧办理,尽快让条件具备的住宅底商进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