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过万亿元,这是“十二五”期间构建更具竞争力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本月内,两场接连召开的高科技盛会再次展示了我省新兴产业的实力与潜力。
刚刚闭幕的第12届深圳高交会上,我省共展出74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其中46项达到批量生产阶段。而在月初举办的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上,154个签约项目中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过半数。
今年4月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指出,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瞄准“万亿”目标,全省正在谋求打破发展“瓶颈”,积蓄战略性新兴产业腾飞动能。熔铸技术优势与产业优势于一体,打破“有技术无产业、有产业无技术”的现象,锻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腾飞之翼”
11月15日,安徽量子通信信息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冯斯波告诉记者,该公司从2009年5月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量子通信技术的产业化,积极开发成套量子通信系列产品并提供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冯斯波说,量子通信产业仍处于导入期,但市场对此需求迫切,随着用户接受程度的不断提高,该产业将迎来“爆发性增长”,公司有望迅速成长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安徽量子通信公司的成立并顺利运营,使我省具有的这一国际领先的技术优势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条融技术优势与产业优势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成长之路,正是全省新兴产业腾飞的希望所在。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省发改委去年底发布的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指出,我省新兴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2008年全省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7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397家,占全省规模企业总数的12.3%。但是,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很多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学研互动性不强,“有技术没产业、有产业没技术”的“两张皮”现象仍然较为突出,部分产业缺乏竞争优势与成长爆发力。
基于此,该报告提出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新兴产业培育原则,主张要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选准主攻方向,尽快形成特色和竞争优势。
11月2日,依托中国科大、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合肥语音信息技术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将致力打造该领域国际上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和最具开放性的技术创新平台,到“十二五”末,在合肥培育年产值达100亿元语音产业集群。
除了语音技术外,目前我省在生物发酵、特种显示工程、汽车节能环保、玻璃深加工等领域拥有一批优势技术。语音产业所展现出的广阔发展前景充分表明,尽快打破技术与产业“两张皮”现象,培育一批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强势产业,将让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万亿”之路上加速前行。
培育领军企业,完善产业链条,破解部分科技企业“未大先老”的困境,打造支撑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主力阵容”
合肥东芯通信公司是一家从事4G手机基带芯片研制的创新型企业,由合肥民营资本和来自美国硅谷的高科技创业团队共同合作于2009年11月成立。4G芯片是无线移动互联网的核心部件,可以使无线互联网的下载速率达到100兆,上行达到50兆。该公司董事长赵虎表示,这一芯片一旦研制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可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高速上网卡、手机等移动终端,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还将带动移动终端制造等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目前,该公司已经试制出这一芯片的样机,受到工信部的高度关注。
省发改委有关专家提出,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必须针对我省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配套产业完善。这一思路旨在打破我省部分科技企业存在的“小老树”现象,即一直局限较窄的领域内,规模很小,成长性不足,“未大先老”,具有带动力的领军企业数量一直较少。
为此,我省在未来5年,将启动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重点实施1000个重大项目,培育100家领军企业,建设10个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主力阵容”。合肥国家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芜湖LED光电产业的异军突起,均证明了这一成长模式的可行性。
培育领军企业,打造产业集群,让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路线图”逐渐明确。根据相关部门的初步预测,未来5年内,我省具有成长前景的新兴产业领域均有望实现规模的跃升,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将实现1500亿元产值,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将实现1000亿元产值,生物医药产业将实现1000亿元产值,新材料产业将达到1500亿元产值,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实现500亿元产值……显然,在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引领下,5年后产值过万亿元的目标日益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