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地方的发展,如果能列入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但列入国家战略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既能够区别于一般,又能够契合国家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得到国家的重视。
承载着6800万江淮儿女的梦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获批,被誉为安徽崛起的动力,让皖江成为全国惟一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那么,承接产业转移国家战略为何“落子”皖江?
皖江:首个“国字号”规划几经谋划
20年前,为呼应浦东开发,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抓紧机遇、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20年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批。
这是几经谋划、不懈努力的结果。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泛长三角”概念首次被提出。
2008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带队的“安徽区域发展战略调研组”一行,在合肥、芜湖、蚌埠和宣城4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调研,并提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概念。
同年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其中专门阐述了“泛长三角”的内容。
从融入长三角,到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安徽的角色发生根本性改变,“积极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坚持自主创新”被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强调为安徽实现跨越发展的两个轮子。
同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第二次来安徽视察,对安徽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两个月后,在经历多次修改之后,酝酿已久的安徽省政府“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上报国务院待批。国务院很快予以批复,并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和安徽省,编制示范区规划。随即,安徽省第一个“国字号”规划全面启动。
2009年5月下旬,数易其稿后的规划文本形成。7月中旬,由国家发改委等22个部委和沪苏浙两省一市发改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在我省定期开展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与评估,提出了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年底,最终送审稿上报国务院。
2010年1月22日,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皖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有专家曾经分析,在中国区域振兴战略的沿江一线,国家赋予先行先试权的探路者,先有浦东,后有成渝,再有武汉与长株潭。在国家级的区域战略布局中,沿江应该不会再有一“子”。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八百里皖江却等来了国家使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最终成为“国字号”区域规划。
为什么选择皖江?专家分析认为,首先,皖江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目前,关于泛长三角范围的界定有多种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皖江城市带乃至安徽全省都在泛长三角之内。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联系非常紧密;经济互补性强,是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不但如此,安徽有着强烈地加入泛长三角的愿望;长三角向泛长三角腹地扩展,第一站就是向安徽拓展,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向外拓展的重点之重点。”省发改委人士说,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地理条件,正在转变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大“地利”。
不但如此,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是我国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皖江: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2008年,安徽及周边的七省一市人口5.0亿人,占全国的37.5%;城镇化为4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662.4亿元,占全国的47.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26亿元,占全国47.5%。“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周边地区都占全国比重近1/2,皖江城市带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
《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而皖江城市带就是其中的重点城市群之一,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区域。
“在中部地区几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省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在这一轮经济调整中,皖江城市带依托相对优势,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正集聚国内外发展要素,加速规模扩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结构升级,进一步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和中部加快崛起中,发挥着引擎和强力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