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丰富的密云县花园村,地处北京“东北极”,被誉为“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早在8年前就敢于“吃螃蟹”的这个小山村,以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给企业经营的方式,试图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可他们先后3次招商都以失利告终,要么企业不辞而别,要么望而却步。如何迈过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道坎?眼下,不服输的花园村人正尝试走一条新路子。
仅靠企业阳光 经济难以灿烂
仅有250户人家的花园村位居河北兴隆、承德、滦平和密云四县交界之处,有1.5万亩耕地、山场、林地等,是个资源丰富村。可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到2000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仍不足千元,集体经济收入常常为“负数”。
面对经济落后的尴尬,花园村决定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招商引资,拉动集体经济增长和村民增收。2001年至2005年,他们引进近10家企业,将近200亩土地流转到企业,发展休闲旅游、度假村、温室大棚等。“原以为大量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挺可惜的,流转给企业后,农民可以从中得到租金,集体也多点税收。”村支书李振旭说,他们这一如意算盘落了空,与企业签合同后,问题接踵而至,要么个别村民不愿意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影响企业整体发展和规划;要么厂房建了起来,由于地处深山,难以产生效益。
企业给了花园村发展的“阳光”,可村里就是“灿烂”不起来。李振旭指着村东一排温室大棚惋惜地说:“这是一家搞设施农业的企业,温室建起来了,可没有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愣是在温室之间栽上大树,企业无可奈何。去年,这家企业撂下设施和村里解约了,至少赔30万余元,村民的土地流转费也‘泡了汤’,真是两败俱伤。”李振旭介绍,眼下企业撂在村里的厂房有几十间,价值逾百万元。后来,村里只要一和企业谈招商引资,企业就惟恐躲闪不及。
资源化股予民 引来源头活水
面对困境怎么办?“以往,大家一直认为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村里的旅游资源,但难以形成成片的土地,有一家村民不同意或要价太高,这事儿就得黄。”李振旭说,他们通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招商不是“万能钥匙”,要结合区域特点和村情而定。从2007年初开始,全村达成一致,决定通过土地资源逆向流转的方式,酝酿着组建股份制民俗旅游合作社来开发旅游资源,将全村包括耕地、山场、河滩、水源等在内的资源经专业机构评估后,全部量化成股,按村里实有人口分摊到每个村民,人人有份;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农民除得到土地租金外,还可以享受年底分红,实现就业。
花园村探索了两年的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今年进入运行阶段,东极仙谷景区是成功运作的首个股份制项目。该项目采取资源与资金相结合的模式运作,股本来源于资源入股和资金入股两种方式。资源股,村民人人有份;资金股,按照每股2000元标准,村民自愿加入。结果,村民入股热情高涨,如今已有160户入了资金股,股金达32万元。合作社社长于桂芬说:“景区实行股份制3个月以来,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两倍。到年底,合作社将按照景区经营产生的利润对股民分红,其中资源股占51%,资金股占49%。”
如今,花园村的1.5万亩资源中,已有近8000亩量化成股份,流转到合作社,村民人人有份,村民每亩每年将得到6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租金;开发利用后产生的利润以分红方式返还村民。李振旭表示,村里剩余的7000余亩土地资源,年内将全部量化成股,分摊入户。届时,合作社能解决村里80%劳动力就业,年均工资性收入可达万元,再加上股份分红,收入相当可观。按照科学测算,明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能增加2000元,逼近万元大关,其中大部分来自股份红利。”
入股并非万能 谨防农民“破产”
“以股份制的方式探索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无疑是农民思想解放的一种体现;关键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否则农民会面临失地后再‘破产’的风险。”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这一模式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做到公平评估,公开运营,公正分配。流转后的土地资源,要交给专业评估机构,根据土地价值和收益公平评估,山场、林地、耕地的价值在评估中不能“一刀切”;要公开地经营,确保产生更大效益,如果“转”而不建,农民就会有“破产”风险;土地虽然流转给合作社,但农民仍是主体,要坚持盈利返还原则,公正分配红利,避免暗箱操作。
花园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李振旭说,他们在实行资源股份制的同时,制定和完善了资产评估规范,并使未来开发有了科学规划。因为农村水利工程、林地、林木等价值评估十分复杂,目前正努力寻找科学的规范和参考标准,避免由此引发新的纠纷和矛盾。与此同时,合作社建立起了理事会、监事会和董事会,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召开股东大会,以村民为本。本报记者马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