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压力有多大?从上海的有关数据可窥一斑。在8月初举行的“外滩金融法律论坛”上,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巡视员李东透露,要完成上海住房保障的“十二五”规划,至少需要4000亿元资金,其中包括建设投入和长期持有所需资金。
按照规划,上海“十二五”期间将建设100万套、供应100万套保障房。其中2011年计划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500万平方米(约22万套),所需资金900亿元。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李东透露,今年上海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将不少于100亿元,其中50亿元专项用于公租房建设。另外近800亿元的资金,需要吸引各种资金进入。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以及住房公积金成为上海融资首选。
首先试水的是太平洋保险集团,今年3月,其旗下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宣布发起设立“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募集40亿元资金,用于上海地产集团在上海市区建设的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7家保险公司的保障房投资计划——“蓝德计划”很早就启动。今年5月下旬,由北京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与7家保险公司正式签订了债权投资计划,期限为7年。7家公司各自通过发行债权计划,把保险资金借贷给北京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为保障房建设提供土地供应。
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毛惠刚曾表示,目前普遍开展的保险资金债权使用计划,一般设定的资金投资利率都是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8.5至9折,比银行贷款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此外,保险资金的资金池也相当充足。保监会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险业资产总额达到5.4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5.0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6%。按照规定,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及不动产相关金融产品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10%,理论上,可以有超过5000亿元的保险资金投入不动产。
不过,保险专家郝演苏却认为,险资进入保障房市场仍然只是个案。截至目前,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的具体操作意见仍未出炉,上述个案仍属于“一事一批”范围。各地众多保障房项目倚重险资融资的可能性不大。
“从安全性上考虑,我们认为保障房在制度上和操作上都可能存在风险。比如目前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一,加上多数地方政府负债运行,金融风险还是存在的。另外,保障房在建成后如何管理,如何收益,目前都看不到明确的前景。”郝演苏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除险资外,数百亿社保基金、地方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等均在尝试为保障房资金输血。根据世联地产的研究,在多方合力下,2011年全年保障房建设资金中7000亿元资金缺口有望基本得到解决。不过,有专家认为,目前保障房融资渠道多为短期筹措之举,长效融资渠道建设问题仍有待破解。(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