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短期来看市场比较红火,但中期来看,还是要经历再次调整,对房地产经验相对不是很足、风险的控制意识不是特别强、运营的水平不是特别高的企业来说,即使资金再充裕,拿地也仍须谨慎。
6月30日,中化方兴以40.6亿元拍得北京广渠路15号地,刷新了北京的新"地王"纪录。而在近两个月以来,北京、上海等地"地王"频现,全国共飙出10个地王,这似乎与2007年的楼市有些许相似。那么,开发商疯狂拿地之后,是否尚存资金链吃紧隐忧,今年频出的"地王"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2007年的'地王'时代与现在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也不是完全相同的。"7月2日,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杨红旭表示,首先,2007年之前楼市形势较好,一些开发商扩张比较厉害,当时地产企业的负债率比现在高。而经过2008年市场比较低迷之后,很多开发商有意增加了现金流,主动降低了负债率,手里的资金比较充裕;其次,现在"地王"的绝对量和辐射面与2007年相比都是有一定距离的。
2007年,"地王"争霸四处上演,全年诞生20多个知名"地王",地价快速上涨并直逼区域房价。当年,不论是7月份总价92亿的长沙"地王",还是9月份18729元/平方米的广州单价"地王",都无不让人咋舌。而世事难料,在进入10月之后,国家加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房地产市场骤然降温。同年12月,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宣布,2008年决不拿"地王"。
进入2008年,随着市场的低迷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昔日的"地王"风光不再,不少陷入了资金链吃紧的困局。一些开发商为此交付了昂贵的学费,福州"地王"以开发商损失几千万元而退掉,上海"地王"以政府违约未能按时交地为由退掉,东莞"地王"被卖掉……而王石也曾撰文,首次公开承认,前两年拿了多个地王"搞得当前的资金链比较紧张"。此外,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土地的成交数量仅相当于2007年的1/3。
在沉寂了一年时间后,2009年3月市场出现了回暖迹象,抑制了一段时间的刚性需求得到了集中释放,房地产行业似乎开始一个新的轮回,"地王"终于再度出现。"开发商疯狂拿地也有其合理的原因。一是商品房卖得这么火,开发商资金得到回笼,手里有钱了;二是政府推出的土地有限,以北京为例来看,推出的土地都在大兴、通州等郊区,而在市区里推地较少;三是资本金比例从35%下调到20%,这意味着投资能力大大增强,对资金的压力减小了。"一位不愿具名的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那么,在目前地产市场回暖但前路仍未明朗的情况下,这些"地王"的疯狂行为是否会再次使自己陷入"赌徒"式险境呢?
"风险当然是会有的,而究竟以后会不会出现资金链紧张,主要和市场走势有关系。"杨红旭说。他表示,一方面,如果接下来市场再步入第二轮调整,拿"地王"的企业资金链肯定会有点紧张的;另一方面,是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关系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即便是接下来房市进行调整,销售回笼资金有所减速,但只要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大体上不变,开发商资金紧张程度应该是比2008年时缓解很多。
"土地的获取应该在一个适当的价格,如果以一个很高的价格获取,那么获利的空间也会压缩,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吸引力可能就会降低。"上述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坦言。此外,杨红旭也表示,至少要考虑一下周边房子的售价,面粉超过面包的价钱肯定是不合理的。
杨红旭建议开发商应该保持理性。虽然短期来看市场比较红火,但中期来看的话还是要经历再次调整,对房地产经验相对不是很足,风险的控制意识不是特别强,运营的水平不是特别高的企业来说,即使资金再充裕,拿地也仍须谨慎。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地王"和现金流之间没必然关系,关键是成为"地王"的开发商把钱交了就行,其他风险应该由企业自行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