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合肥市质监局正式发布《2011年上半年合肥市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报告就合肥市上半年的产品质量状况、质量管理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其中,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特种设备安全等问题,成为了此次报告中的焦点。
食品安全
滥用添加剂成主要问题
报告中指出,上半年,省、市、县三级共抽样检验合肥市生产加工食品、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3603批次,合格3499批次,整体合格率为97.11%。为了更直观清晰地了解食品质量状况,合肥市质监局按相关质量指标对食品常见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酸价、过氧化值超标等成为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据了解,在上半年省、市、县三级抽查中,不合格食品104批次,其中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31批次,占不合格食品29.81%。主要原因是企业过分追求食品的色泽、口感或者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没有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同时,酸价、过氧化值超标也成为了食品安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上半年抽查的食品中,酸价、过氧化值超标的食品有33批次,占不合格食品的31.73%,其主要原因多是由于产品中的油脂氧化、水解酸败造成的,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原、辅料不新鲜,储藏方式不当均会导致酸价、过氧化值超标。此外,因企业生产环境、设备、人员卫生不达标或在包装过程产生二次污染所造成的微生物超标等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特种设备
新增各类特种设备2770台
特种设备数量快速增加,监管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如住宅电梯、车用气瓶等设备增长迅猛,使用情况复杂。据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合肥市在用特种设备共计51600余台,其中:电梯21684台、起重机械16106台、厂(场)内机动车辆4691辆、大型游乐设施84台、锅炉3713台、压力容器6122台,另有压力管道约545公里、气瓶约35万只(其中车用气瓶1.3万只)。1至6月份,新增各类特种设备2770台。
“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平稳,无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发生。”合肥市质监局一负责人表示,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的观念较深,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目前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面临着人员、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专(兼)职安全监察人员现场发现、解决隐患能力有待提高。
上半年,质监系统主要开展了全市特种设备普查工作、加强重点设备安全监管及严厉打击特种设备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等专项整治工作。尤其是今年北京地铁4号线“7·5”自动扶梯事故发生后,合肥市质监局部署开展了全市电梯安全大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大检查共出动人员650余人次,检查电梯17231台,发现相关制度不健全、检验合格标志未张贴等违规行为55处计271台,检查人员现场下达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42份,责令立即整改,对存在超期未检等重大隐患的,现场责令停止运行。
工业产品
监管渠道上有待新突破
上半年,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重点民生产品,合肥市质监局对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验配眼镜、管材、汽车配件等产品的监督抽查,共监督检验了8类504家企业的771批次产品,合格754批次,综合合格率为97.80%。从监督抽查结果看,重要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品质量总体较好,主要产品合格率均为100%,但在监管渠道、诚信经营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监管渠道上,由于一些小汽配企业因市场准入门槛低,缺乏相应的行政许可规范,无需大的资产投入即可运营,多数规模偏小,质量法制观念和标准意识淡薄。尤其是这些小汽配企业仅为主机厂做配套,只接受供货合同的约束,排斥第三方监督,导致了抽检覆盖率和合格率都不高,直接拉低了区域产品质量的总体合格率。此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有少数厂商受不当利益驱动,将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置之脑后,在畸低价格的倒逼下,不惜铤而走险,偷工减料、劣质低价等各种形式的质量失信行为隐蔽发生。对此,合肥市质监局将加大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对在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和企业,实施公告及曝光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监督检查结果,打击假冒伪劣和无证生产的违法行为。在产品质量分类监管工作中,对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区分质量特性、是否主观故意和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调低质量信用等级,加大日常监管和巡查工作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