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障房建成真正的民心工程
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国共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为实现“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克服困难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落实保障房建设用地,满足了开工建设需要。重视工程质量管理,狠抓公平分配和管理,不少地方还积极探索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模式。努力把保障性住房这一重要民生工程切实建成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廉政工程、优质工程。
创新资金土地筹集方式
窗外滴水成冰,屋内温暖宜人。在吉林省吉林市廉租房小区莲山新居一套两居室里,50岁的刘贵芬对记者说:“自从去年搬进新居,我这大半辈子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从一家校办工厂下岗失业后,刘贵芬全家三口就靠低保金生活。“这房子当初我找亲戚朋友凑了6万多元买了60%的产权,到时将剩下的钱补齐,房子就归自己了,我们知足了。”刘贵芬对未来充满希望。
吉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为了缓解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压力,2008年起,吉林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廉租房“按份共有产权”,居民先买下一部分房屋产权,入住后交政府那部分产权的租金,以后有钱再买,最终可拿到房子的产权。
共有产权这种创新模式为吉林省保障房建设资金提供了重要支持。2006年以来,吉林省对各类保障房建设总投资达1402亿元,已实现改造面积1.17亿平方米,630万人受益,全省超过1/5人口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国共将建设各类保障房3600万套。短期内大规模建设保障房,各地都面临较大的资金和土地压力。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去年以来各地不断创新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土地。
2011年,各地大规模兴建公共租赁房,并作为保障房的主要形式。公租房资金回报周期长,如何实现资金的平衡?重庆市单列了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所需的3万亩土地指标,在政府储备土地中予以划拨。并构建起政府先导、社会补充的投融资体系,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总投资约1200亿元,大体按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3∶7的比例筹措。政府投入400亿元,800亿元靠社会融资,通过公积金、商业银行贷款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解决。融资利息可由租金收益平衡,本金通过出售小区配建的商业用房和部分公租房回笼资金达到平衡。公租房建设营运资金可望实现良性循环、动态平衡。
陕西省政府则在年初一次性下达当年保障房建设所需的3.12万亩用地指标,确保建设用地需要。将省级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地方债券留省部分和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总收入的3%全部用于保障房建设。在融资方面,创造了“政府+国企”的陕西模式,省政府与省属大型企业延长石油集团共同出资40亿元,成立陕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公司,作为融资平台支持市县加快项目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