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初即出现通胀抬头的趋势,许多分析认为今年物价走向不太令人乐观,货币政策宽松空间并无想象之大。面对通胀的中长期趋势,央行如何确立政策抉择?经济运行的现实风险考验着货币政策的目标侧重及松紧拿捏程度,从总体部署来看,新近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明确释放出了今年货币信贷投放将有所增加的信号,学界预计2013年新增贷款将达到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券净发行量进一步扩大至2.1万亿元,以确保实现所谓稳增长目标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央行逆回购规模最近持续缩量。逆回购这种短期性调节工具因其调节体量较小,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够太直接,未来央行会否通过降准或降息方式,来替代逆回购的频繁操作?由于这一政策或更加直接地影响到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未来央行货币政策思路发生细微变化是否更多取决于物价和宏观经济走向?物价会否成货币政策最大变数?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郭田勇[微博 ]教授新近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就货币政策调控而言,今年还应尽量降低M2增速。十八大报告中称,“要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现代经济金融体系。”对于这一目标而言,目前很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些年M2增长速度过快。长期来看,无论对我国房地产还是通胀都构成很大压力。
货币政策稳健中增加灵活性
《华夏时报》:最近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对今年货币政策虽然定调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同时也强调“合理运用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从刚刚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通胀有所抬头,那么,对于看似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我们应如何理解?
郭田勇:货币政策作为一种总量调控政策,关键是要保持货币供给的稳定,保持社会经济、金融的整体稳定,过于宽松容易引发通胀和资产泡沫,以致出现经济动荡;过于紧缩则会导致实体经济失血。从2012年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情况来看,货币供给基本处于比较适中的状态,在较好地抑制了通胀的同时保证了银行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因此,在2013年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合乎逻辑的。从国际情况来看依然错综复杂,美国的经济形势的确有好转的迹象,但是欧债危机仍然前途未卜,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无论是美国的QE4,还是日本的QEX,国外现在是QE无底限的状态,我国今年潜在输入性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较大。因此,对今年的经济形势还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断,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增强操作的灵活性,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今年的稳增长制定了“质量”和“效益”指标,提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今年的货币政策要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在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的同时做好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等方面的政策协同,为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到深度转型期的调整做支撑。
政策基调不宜出现明显放松
《华夏时报》:推进新型城镇化、换届之年大干快上的换届效应等,或将导致今年出现新一轮投资过热,令通胀加重,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对此加以防范吗?
郭田勇:前段时间某机构预测今年经济增速达到9.3%,这有点雷人。当然,如果盲目采取投资拉动的方式,中国经济增速达到10%也是有可能的。但我们都希望中国的经济增速由外生变量变成内生变量,政府用“看得见的手”调控增速,增速低一点就多投一些项目来拉高。我们所希望的是真正实现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即政府不要去主导大批量的投资项目,要依靠民间资本,依靠市场消费自发形成经济增长。
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外生变量完全变成内生变量,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多少?考量经济增速应该以此为基础。如果说我们现在完全做到转型,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偏低,政府有一些刺激拉动也不是不可以考虑,但是,要避免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从货币政策来讲,要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基调,也是要给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创造一个适度的、稳健的货币环境。不能多了,多了国际通胀可能会倒灌。仅就国内而言,我也有一个担心,担心政府换届之年,本身投资冲动比较强,新一拨人上来了,想干点事儿,而使得“城镇化”目标演化成为今年新一轮投资过热的口号。由此来看,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应保持较为适度和稳健的基本面。
国外现在是QE无底限的状态,美国一直从QE1到QE4,日本甚至搞了一个QEX,可能在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看来,他们认为只要是价格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没有出现明显通胀,经济刺激政策就可以一直QE下去。这样从国际层面来看,我们今年就存在输入性的通胀因素,包括国际资本重新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流动带来资产价格泡沫,有这方面的压力。
比如,去年9月份人民币曾经出现过一段时间的贬值走势,境内资本向外流。美国QE3出来以后,形势马上被反转,人民币重拾升势。所以,综合来看今年的情况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从货币基调来看,不宜出现明显放松。
调控或以数量型工具为主
《华夏时报》:我们注意到你最近说,2013年央行将会有一到两次降准,这将使资金链有所松动,上半年还可能会有一次降息,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此外,央行逆回购规模最近持续缩量,未来央行会否通过降准或降息方式,来替代逆回购的频繁操作?
郭田勇:我同意货币政策总体基调应当稳健的说法,但货币政策也不应过于僵化和教条。货币政策无非要盯住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变化趋势。我们看到,当前社会资金成本正往下走。由此来看,银行存贷款利率,也有往下走的空间。
货币政策侧重总量调节,应继续保持货币供给的平稳,为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营造稳健适度的货币环境。如何进行降息、降准或者是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拿捏需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随机决定,但是数量型工具比价格型工具发挥作用的空间更大,央行将会根据金融体系和全社会的资金流动性情况进行政策的灵活搭配和有效调节,在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前提下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大规模的逆回购集中到期将导致市场流动性趋紧,理论上看,央行对冲此影响可以选择继续开展逆回购操作和下调存准率两大政策,逆回购和下调存准率具有相互替代性。但是以逆回购为代表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本身市场化程度更高,操作连续性和平稳性更好,能使货币市场规模变得更大,价格更具敏感性,有利于引导和保持货币市场利率更加均衡,为未来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此方式调控流动性的成本相对低一点,政策放松的宣示效应相对小一些,因此综合来看,央行更倾向于继续以公开市场工具为主,以存准率调控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