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城市”的背后,是地方政府饥渴式的土地供应、积极的“救市”和房价的飙升
在论述“土地病”的病根时,房地产蓝皮书称,中国正在经历着城市建设的高潮,各大城市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而土地收入是政府资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城建活动与房地产价格产生了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只有房价上涨土地才能卖高价,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房价的进一步上涨,进而推动土地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又能给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从而形成一种滚雪球式的“经营城市”模式。
房地产蓝皮书撰写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袁一正以浙江省杭州市为范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袁一正说,上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建设资金的匮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杭州被称为是“建在美丽西湖上的破烂城市”。为了给城市建设筹措资金,杭州市在1997年成立了城市储备中心,1999年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了土地“招拍挂”制度。
在过去几年中,杭州市的土地出让金一直排在全国城市的前列:2007年646亿元,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二;200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054亿元,排名第一。杭州土地供应速度在2009年不断加快,最后两个月土地出让金达到近500亿元。
袁一正总结道,这座“漂亮城市”、“新天堂”的背后,是地方政府饥渴式的土地供应、积极的“救市”和房价的飙升。
时至今日,杭州市区的商品房价在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与10年前相比,上涨了近10倍。
此外,袁一正还以天津河海区的开发为例,介绍地方政府如何依靠土地进行经营:“政府将大批尚未开发的土地预先抵押给银行,融资后再拆迁修路、建房回款。对这种‘不花政府一分钱,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少城市领导引以为豪。”
而实际上,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并在地方国库中设立专账,专门核算土地出让收入和支出情况。
“这一规定引来好评,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导致通知出台已有4年,土地出让乱象依然存在,令人深思。”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